当前位置:

是谁造成了大学生的“世故与圆滑”?

来源:红网 作者:刘文涛 编辑:夏熊飞 2015-11-27 00:13:48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曹林的“雪夜妄评”引发了很大的舆论争议。在纷纷攘攘的争论中,有一种对当前大学生圆滑、世故的指责声格外尖锐。其实这种声音早已有之,早在2012年,钱理群教授就对此表示了担忧:“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这种指责引发了人们对于大学教育的深刻反省,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打上了“世俗、功利、圆滑”的标签,甚至有人由此断言了新一代青年的沦落。笔者经历了十余年的“寒窗苦读”,作为大学教育体制下的一份子,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大学中蔓延开来这股功利化、世俗化的风气,“热门专业和高学历是体面工作的垫脚石”已然成为了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是,笔者反对那种将“精致的利己主义”简单归结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缺失,新一代知识青年道德败落的论断。个人认为:大学生的功利化、世俗化在更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大环境所导致的。
  
  教育本身就蕴含着对于实践的指导,学术研究纵使有“学院派”趋势但其也始终秉持着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宏图大志”。没有了现实的意义和实用性的功效,任何一门学科都会成为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因而每一个大学生都期望自己能够“学能所用”,能够用自己所学大展宏图。
  
  大学教育体制下学科细分的趋势明显,但是社会上特殊人才需求市场的开拓却滞后,由此造成了大学教育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学业与就业的“不对口”使得很多有志青年,特别是冷门专业的大学生,不易将自己的学术成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因而往往是“学无所用”。既然社会难以为教育的现实化的应用提供“沃土”,那么大学教育只好去迎合社会需求,培育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实用性人才,大学生也只好去选择那些能够“学能所用”,能够有所作为的热门专业,从而表现出功利化、世俗化的特点。
  
  另外,成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和影响着青年的举止和意志,大学生作为青年的重要代表,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多成人经验的教导与指引。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潜规则”和“人情世故”的不良风气为大学生树立了“榜样”,为了生存和功名,很多大学生顺应地追附于这股“暗流”。
  
  在充满压力和竞争的当今社会,大学生适度的利己主义是应当被理解和被接受的。新时代的到来并没有解决掉人们全部的“后顾之忧”,残酷的就业压力和沉重的生活负担是大部分大学生所必须要面对的。危机情况下的自我保存是人之常情,面对如此“没有着落”的未来,屈从于世俗的奔波,也有着颇多的无奈。
  
  因而面对大学生的世故与圆滑,一味地指责和嘲讽只能继续瓦解他们本已被迫放弃的“尊严”,对他们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支持,或许能够帮助他们保持尊严和重塑独立的精神支柱。
  
  当然,学生自身也不可免责。保持独立的人格品性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立身之本,顺应还是坚守,需三思而后行。
  
  文/刘文涛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刘文涛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11/27/385013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