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不能让青年公务员只为理想而活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夏熊飞 2016-01-11 15:48:57
时刻新闻
—分享—
  共青团北京市委历时一年半,开展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把全市青少年分为22类群体,发放了10.8万份问卷,面对面深度访问6000余人,形成调查结果,还拍摄了七集纪录片《中国式奋斗》。22类群体中,对“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青年群体”的调查,揭示了在京青年公务员的各方面真实情况。据调查,近半在京青年公务员是“外来户”,平均每月到手的收入是4350元,平均月支出为3910元,将近三成受访者表示经常得到父母的帮助。尽管收入不高,但选择买房而非租房的青年公务员占55.5%,背上了沉重的房贷负担。青年公务员群体的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很高,总体上心态积极,超过六成选择一直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下去,另外部分人“离职”的想法大多只是一种抱怨。(1月11日环球网)
  
  如果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高薪养廉也将只是一句空话。但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在京的公务员群体,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及北京市各级单位的公务员,以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相关事业单位的职员,长期工资低微,甚至无法满足基本住房需求,更谈不上为子女提供较好的成长环境,只能靠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以及被房贷沉没成本“套牢”的心态驱动工作,将很难稳定维系工作热情和廉洁奉公意识。
  
  非但如此,因为无力承担知识更新的培训支出,再加上在京青年公务员购置房产通常只能选择在北京五环甚至更远之外的郊区(因此要花费更多的通勤时间,也无暇享受首都北京的文化设施),有理由相信,这批公务员群体的知识更新、技能提升在未来将面临较大障碍,很可能无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京青年公务员的生活状态,经新闻媒体、社交网络传递后,也将直接影响到在京的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市各级单位吸引优秀人才。历年国考,在京机关单位的录取要求最高,竞争非常激烈,有助于这些单位筛选出最为优秀、最具成长潜力的人才——能否长期稳定的延续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将决定着国家部委层面和首都北京决策的水平特别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转化水平,决定着政策法律的具体落实力度,决定着各地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和推进情况。如果说在京青年公务员(各部委及北京市各单位各类具体岗位工作人员)整体性的长期陷于高强度的生活压力,每月不得不为房贷和吃饱饭、出行成本担忧,很难想象还将有饱满的工作热情用来应付工作。
  
  在京青年公务员的实际工资收入、生活质量,却并不容易引发其他社会群体的共鸣。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住房保障转轨之前,在京机关单位普遍实现了福利分房,随后又将福利房转为可供个人支配的商品房。一些赶在住房保障转轨前获得福利分房的公务员双职工,已经从北京市房价最近十多年来的几倍乃至十几倍、几十倍飙升中获益。住房保障转轨之后,在京的一些部委、央企单位又被曝出违规操作福利分房。这些消息使得很多人认定在京青年公务员很可能仍将是福利分房的受益者。
  
  而在北京之外的地方,房价飙升的速度同样很快,但基数和增长速度都远低于北京,这使得在职公务员供房并不至于背负过大压力。人们基于这样的生活经验,很难对在京青年公务员的生活困境形成直观印象。
  
  笔者以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尽快推动为在京青年公务员改善待遇,以阳光透明的方式向未曾获得福利分房、在京无房、名下也没有北京之外房产的青年公务员发放房补和通勤补贴。长期而言,应当考虑调整公务员不同职级、职务薪酬体系,大幅增加主任科员及以下职级公务员薪酬,与处级以上公务员拉平到同一层次。
  
  社会舆论长久以来对公务员加薪命题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排斥,主要是因为加薪操作从决策到实施的透明度不够,引发公众对公务员群体“权力自肥”的恶感。并且,过往的加薪、津补贴发放,通常按照公务员群体中的年龄、职级建立分配关系,之前就曾获得过一次甚至多次福利分房,年龄较大、职级较高者获益最多。相反,基层岗位的青年公务员,从未获得福利分房,所能领到的车补也只是象征性的,加薪和津补贴幅度则十分“可怜”,在上级有关单位整肃滥发津补贴的工作中还可能率先被裁减,这当然有失公平。
  
  文/郑渝川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1/11/388495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