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也签了,照也拍了,该配合的都配合了,可折腾了一大圈,钱却被收回去了,岂不让孩子很受伤?学校的解释也透着几分牵强,既然担心学生把钱弄丢了,还折腾孩子干什么,直接通知家长不就行了,为什么家长对此根本就不知情呢?这是否有点自相矛盾?
实际上,即便学校的说法属实,让贫困生手持“补贴”又是摆造型又是拍照,其本身就带有明显的表演性质。这到底是关爱贫困生呢,还是搞宣传工程、面子工程,把孩子当成了学校宣传和炒作的道具?这出戏演给谁看?其最终的“演出效果”,是给学校挣得了面子,还是弄巧成拙,反倒给学校的形象抹黑?
类似的新闻,其实并非第一次发生,不少地方都有过。比如,山东昌邑环卫局为环卫工“送清凉”,发完东西拍完照后,又将物品全部收回。环卫工憋屈:“大热天叫来就为了拿东西拍张照。”后来环卫部门也承认“工作存在疏忽,只顾宣传了”。本来是想树立一下良好形象,谁知适得其反,因此受到了舆论和媒体的质疑。殷鉴不远,为什么还有单位前赴后继、在同一个地方摔跟头呢?更何况,这次被拿来做“表演道具”的还是孩子,不知道学校能给学生起到什么样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爱贫困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将接受救助者曝光在众目睽睽和镜头之下,等于让孩子向众人展览自己的贫困,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真心助学、真想为孩子好,就应当摒弃形式主义,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作为学校和教育者,尤其需要考虑周全。
文/乔志峰
来源:红网
作者:乔志峰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