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托市粮借“壳”上市的漏洞如何补?

来源:红网 作者:张立 编辑:刘艳秋 2016-01-19 00:10:22
时刻新闻
—分享—
  原本是国家托市粮的委托“保管员”,利益诱惑之下竟然成了监守自盗的“硕鼠”——记者日前在河南光山县调研采访获悉,当地一家粮油公司在收购、储存国家托市粮期间,用稻壳冒充小麦,以此“乾坤挪移”手法盗卖库存粮食。调查人员顺藤摸瓜发现,此前该公司已用伪造票据多次骗取国家购粮款和仓储保管费,涉案金额超千万元。(1月18日《经济参考报》)
  
  本来是通过国家粮库收储足额的粮食,以备市场和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但在河南光山县粮库系统,却上演了用稻壳冒充小麦进行贮存,以此套取国家粮食补助款的肮脏勾当。这其中,不仅折射出粮库负责人、一线作业者利欲薰心的难以扼制,更暴露出国家托市粮上下游制度的不完善,监管的软弱和滞后,在国家粮食连续13年丰收的情况下,这些托市粮被借“壳”上市,试问,粮食安全的真正系数到底是多少,那些被借“壳”的小麦又去了哪里?又有哪些“蛀虫”需要肃清了?
  
  这起借“壳”上市,经相关方面调查,已经存在6年之久,其间只有一年未进行借“壳”上市,所盗卖粮食,所骗取国家粮食补贴数量之大可以想象。虽然相关责任人已伏法,但所造成的损失和所形成的教训,足够从问题根本上进行改进。
  
  国家托市粮,本来是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障粮食产业的稳定扩大,根本上是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但在现实当中,这种国家战略虽然宏大,却难以逃离制度不完善,监管不严密且失于软弱的现实顽症,这就给一些不法人员,从此中饱私囊的机会,稻壳变身小麦,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国家粮库,可以想象,如果这样的行为一直进行下去,有关部门被蒙在鼓里,一旦国家有紧急需要,会出现多么大的被动和危险。
  
  粮库系统,向来不鲜见那些花样繁多的贪腐行为。2015年,央视曝光辽宁吉林等地,粮库与粮商勾结,用陈旧粮代替新粮以套取国家补贴。有的地方还通过在储粮设备上弄虚作假等方式,套取国家粮食补贴。制度不严,监管软弱,利欲熏心,势必滋生蛀虫。多地粮食系统被多次曝光,为何依然出现借“壳”上市的严重问题,就不用奇怪了。
  
  借“壳”上市的目的,无非是一些粮库工作人员勾结粮商们以节省出来的粮食,套取国家的粮食补贴,然而,再把省下来的麦子等,以市场价或者囤积一段时间后,以市场高价注入市场,所以,这样的目的应该是打击的重点,那些粮商也应该是关注和治理的重点。
  
  当然,他们是市场扭曲行为的一部分。如果想消除借“壳”上市的不法行为,规范粮食市场和国家托市粮行业,还是要从自身找问题。这一方面,既要抓制度,使托市粮制度无懈可击,杜绝一些人成为粮库“蛀虫”的可能;另一方面,还要在惩处上狠下手,在追责上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具有可追溯性。不管是其已经退休,还是转任他职,都应该对其监守自盗的借“壳”上市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国家和社会稳定,不只是一个行业的健康与否。加快完善国家托市粮制度,改变“小马拉大车”的被动局面,推进公开透明严格的监管,虽是各方共识,但要具体到每一个粮库,每一个时间段,恐怕还需要再加把力。粮食再丰收,也禁不住粮库内的“蛀虫”们借“壳”上市的野心。这一点,监管者和所有者,真的需要费尽思量才行。
  
  文/张立

来源:红网

作者:张立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1/19/389103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