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称老人捐款成“瘾”是冷血的揶揄

来源:红网 作者:知风 编辑:刘艳秋 2016-01-23 00:08:55
时刻新闻
—分享—
  93岁的廖弟友是成都铁路局退休职工,被称为“捐款爷爷”。十几年来,他几乎每个月都会捐出一笔钱,数额在100元至200元不等。对他来说,捐款就像吃饭喝水,没有捐款就觉得浑身不自在。(1月22日《华西都市报》)
  
  相关报道将此称作老人捐款成“瘾”。尽管“瘾”已经从“中枢神经经常受到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性”的正解,延伸为泛指浓厚的兴趣,但人们听到更多的是“毒瘾”“烟瘾”或“酒瘾”。即使是“球瘾”“戏瘾”或“看书上瘾”,也不是什么带有褒义的形容。那么,称老人捐款成“瘾”,简直就是冷血的揶揄。
  
  如果这是一位大富大贵的老人,把捐款当成嗜好并成瘾,那么也算是对那些为富不仁者的鞭策。然而,这位93岁的老人,每天一大半时间都蜷在不到十平的老屋里,屋外,阳光灿烂,他黑漆漆的屋里还开着灯。这本应是需要别人帮助的老人。是不是这样的老人还在给别人捐款,才说明我们的慈善事业深入人心?
  
  当相关报道以老人捐款成“瘾”开篇,就注定了一种冷血的旁观者姿态。其中,“一段时间来,院子里隔三岔五会有记者来,有时候,来的是慈善组织的人,有时候,来的是街道办的领导”的情景,与“屋外,阳光灿烂,他黑漆漆的屋里还开着灯”的场景,让人在这件关于慈善的动人事迹中,感觉不出一丝温暖;而“对他来说,捐款就像吃饭喝水,没有捐款就觉得浑身不自在”的描述,非但没有表现出对老人的敬意,而且把老人的善举,说的几乎像是病态。
  
  在某些慈善机构遭到社会诟病的当下,以这样的特例,以这种揶揄的口吻,渲染一位对捐款一心一意,孜孜不倦的老人,简直就是在对当前公益慈善的讽刺。即使这位老人对捐款到了“痴迷”的程度,也不应该用这种方式加以描述。因为,在捐款“上瘾”的背后,必然意味着老人因某种心理上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很可能是一种虚荣心。这已经背离了慈善的本意和初衷,是需要得到帮助和纠正的不妥当行为。但是,那些隔三岔五来的记者、慈善组织的人和街道办的领导,一点也没有觉得于心不忍?而是认为挖到了新鲜的新闻素材和当地的先进事迹?
  
  如果说这位老人对捐款产生了“上瘾”的依赖,也是相关慈善机构的失职。一位蜷在大白天还要开灯的,不到十平的老屋里的93岁老人,理应是相关部门和公益组织眷顾的对象,而眼看着这位本来有能力改善自己生活的老人,因捐款而过着凄惨的晚年生活,还对捐款“执迷不悟”,相关部门和公益组织难道不知道该这么做?如果做善事意味着行善之人反倒受苦,至少不应该是当前社会现状下的共济方式。
  
  可能正是因为对这位老人还有称其捐款成“瘾”的“雅兴”,所以才有了某些慈善机构的种种不堪。或许,只有当具备了什么样的捐款都看得下去,接受得了的冷血心态,才有了善款不善用的铁石心肠。
  
  文/知风

来源:红网

作者:知风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1/23/389533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