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防止“近亲繁殖”,中央先后出台《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员任职和公务回避暂行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相关规章制度,各地也不断推出相关跟进措施,但“近亲繁殖”现象仍时有发生。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三分之一亲属在系统内工作,堪称典型中的典型。
中央巡视组在专项巡视中发现,中石油、中海油、中国气象局、中国人寿、农发行等多家单位都涉及“近亲繁殖”问题。那么,“近亲繁殖”为什么多发生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呢?这恐怕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稳定、收入较高、发展空间大密不可分。在目前就业难的形势下,国有企事业单位无疑成了香饽饽。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之下,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自然要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地去招聘近亲属。而且,由于“交叉安排”等方式相当隐蔽,查处起来难度颇大。所以,根治“近亲繁殖”需要釜底抽薪,那就是不断加大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力度,让其不再“旱涝保丰收”。
其一,打破垄断,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过去,由于很多国有企业处于垄断地位,缺乏充分竞争,导致企业领导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对人才重视不够。一旦垄断地位被打破,这些国有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为了保生存、求发展,就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这样一来,作为国有企业领导,即使有“近亲繁殖”的想法,但迫于现实压力,最终也不得不“忍痛割爱”。同时,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人才合理流动,让付出与收入成正比。
其二,适当分流,促进国有事业单位职能转变。我国的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组织形式,长期以来,存在内部运作效率低、用人机制僵化、资源配置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目前,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应推进国有事业单位的分类,如承担行政职能类、从事生产经营类、从事公益服务类等,并对不同职能的事业单位依据市场化特点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实施管办分离、机构精简等,进一步减少财政拨款的国有事业单位数量,努力压缩“近亲繁殖”的空间。同时,在人事制度方面,加快推行阳光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并改革原有工资分配机制,充分发挥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让那些学无所长、滥竽充数、得过且过者彻底失去市场。
总之,“近亲繁殖”现象在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由来已久,在“治标”的同时,还需通过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来“治本”。
文/郭志钧
来源:红网
作者:郭志钧
编辑:洪评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