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给科研人员“松绑+激励”的政策措施,为科研工作者使用科研经费“松绑”。(8月11日中国新闻网)
长期以来,科研经费使用管得过死、过严的问题困扰着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此次《意见》的出台,即是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为科研工作者“松绑”,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活力。
虽然有许多论者指出,我国科研经费的管理与使用有太强的功利色彩。但在我看来,我国科研经费的管理本质上与其说是“功利化”的,毋宁说是“数目字”计划式的,毋宁说具有浓厚的计划色彩。计划式体现在科研经费管理的方方面面、每个环节中,不仅在申报中申报者需要对经费将来的使用方向、使用细节、能效产出做精细的计划与安排;而且在经费的具体使用中,使用者也需严格依循经费拨付者所拟定的框架,不可轻易越界。计划之精细与苛刻,甚至具体到每一次学术交流、每一个实验设备购买、每一个时间段的经费使用数目。
这种“数目字”计划式管理当然有其必要。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便利了行政部门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可比较有效地防止经费滥用与科研腐败。更重要的是,“计划式”管理也是现代科学研究工作之必须,现代科学研究需要依赖严格的计量,需要遵循严格的规范,而计量与规范本质上就是一种“计划”。
但是如果计划色彩过于浓厚,“数目字”管理过于苛刻,管得过死、过严,它就可能束缚科研工作者的手脚,扼杀科学研究的创新因素,根本上违背科研工作的规律。
虽然上文所说,现代科学研究需要依赖严格的计量,需要遵循严格的规范,但科学研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创造、创新活动,在科学计量与科学规范之外,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突破现有的科学框架与科学范式。也就是说,科研活动是游走在已知的范式与未知的领域二者之间的行为,是跨越历史与未来两端的行为。如果说已知与历史可以计划、量化,那么未知与未来则是不可以计划、量化的,它只能依赖勇气、直觉、积累、天赋,或者还有一点点运气与意外因素来形成;而所谓勇气、直觉、积累、天赋等实际上可视为自由的表征、独立精神之显现。
在人文科学研究中,研究行为所依凭的方式与手段更难量化,更难依循严格的计划式管理,人文社科领域的创新创造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更多地依赖研究者本人的知识积累、天赋努力等等颇为主观的东西。
而过于严格的“数目字”管理,过于苛刻的“计划”则是对自由与独立精神巨大的戕害,尤其行政主管部门依赖权力所编制的“计划”,掌握着科研活动赖以开展的经费与资源,相当于扼住了科研活动的“命脉”,更是如此。
就此而言,科研经费管理需适当淡化“数目字”计划色彩。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应当适度降低其“控制欲”,接受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控因素,尊重科学研究中的科研者主观意志;“计划”也应当为科研的自由与独立预留适当的空间。这对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文/岳乾
来源:红网
作者:岳乾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