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出台积分落户政策。在持有该市居住证、不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7年及以上和无刑事犯罪记录等四项前提条件的基础上,通过9项具体指标进行积分。左看右看,都不能说条件高。然而,依据现行政策,需要积分者中的绝大多数没有可能因此而落户北京。那是因为入围的要求低,但过关的要求高。(8月11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曾就此作专题报道,结论是:能够通过积分渠道落户北京的,纵然乐观估计,可能也不会超过1.5万/年。而2014年末的数据是: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为818.7万人。如果这818.7万人想成为真正的北京人,要全部走过积分落户这一座独木桥,共需545.8年。即便其中只有一半的人想成为真正的北京人,要全部走过积分落户这一座独木桥,也需272.9年。遑论1.5万/年的落户人数还只是最乐观的估计,而不是实际数据了。
北京如此,依然在实行积分落户政策的其他城市也不例外。据上述报道中所提供的数据,“通过积分方式,2013年落户广州的约为6000人,2014年落户上海的不足6000人,2015年达到天津落户标准的为10500人。”毫无疑问,在这些城市里,通过积分入户政策解决现有外来人口的市民化问题,都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入户比如此悬殊,意味着没有拿到行政性落户指标的人群中,除非是特别强势的个人,才可能真正入户。而对于一般民众,积分落户政策只具有象征意义。同时,在如此严格的考评中脱颖而出的那些人,其实有非常多的选择,也未必有入户北京或其他城市的愿望。不能入户,是否意味着不能留在北京呢?答案是否定的。只不过,人能留在北京,却不能平等享受公共服务。譬如在教育、购车指标等方面都饱受歧视。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且衍生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家庭碎片化、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其实,但凡人口能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流动,且分粮、分油、分布乃至分配工作等具有浓厚计划色彩的福利终结,再随社会化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福利体系便自然向所有人逐渐开放。以治安服务为例,外地人在北京打“110”,警察也会出警。以医疗服务为例,外地人在北京有稳定工作,按时缴纳各项社保,待遇也将与北京户籍人口相同。特别对于北京等少数一线以外的城市,仔细想一想,户籍人口究竟多享受了哪些福利?一时半会间,还真不一定能想得出来。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可能已经是“点球点”,只是差临门一脚。即在公共服务、福利体系中,依然大搞等级待遇的“自留地”已经不多了。只要继续在教育等环节加大投资,便无限趋向公共服务一体化。
或者因人口外流的客观形势所迫,在内地中小城市,其实在10多年前就实现了公共服务、福利一体化。以我们湖北省荆州市的教育为例,中小学阶段,早已是划片区入学,只论实际居住地,不论户籍。所谓实际居住地,并不要求买房,长租也行。其间的逻辑非常简单直接:人首先是创造者;整体而言,但凡人工作、生活于特定城市,他创造的财富远多于他的直接获取;任何人在任何一座城市平等纳税,自然应平等享受公共服务与福利。相对而言,内地中小城市财政并不富裕,而依然实行积分落户政策的城市皆财政丰盈。前者能负担公共服务、福利一体化的成本,甚至必须为外流人口的子女提供公共服务、福利,而后者居然说财政困难,那一定不是真的困难。
在内地中小城市,其实越来越多人已经没有户籍概念。纵然在城市里买了房,也无意办什么城市户籍,人家嫌麻烦呢。让附着于户籍上的等级歧视自然消失,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反之,积分落户政策依然承认且强调户籍区别,顽固坚持公共服务、福利方面的等级歧视,并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更不可能解决现实问题。
实际上,世道循环,真是有报应的。前些年,内地一些城市卡农业人口的户籍,甚至公然售卖高价,没能充分吸收第一波城市化的红利。现在知道人口重要了,哭着喊着求农业人口在本市入籍,然而,效果也不理想。时下的一些工业城市苛待打工者,亦咬定歧视不放松,坚决压缩打工者市民化的机会,经济形势稍有下滑,便大是冷清,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摇动的先声。唉,今时今日的一点私心、小精明,非常可能是未来的严重问题。曾经有多少机会摆在面前,你不去珍惜,待问题严重时后悔,却已是追悔莫及了。
文/许斌
来源:红网
作者:许斌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