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城市“老漂族”,何以载乡愁?

来源:红网 作者:薛家明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2016-10-28 00:01:51
时刻新闻
—分享—

  所谓“老漂族”,指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离乡背井,来到子女生活的城市的老年人。走进广州任意一个小区或公园,在那些带着孙辈游乐的老年人中,总会有一些从外地来穗、帮助儿女带孩子的老人。近日,记者走访了不少“老漂族”家庭发现,这种生活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但现实是“老漂族”这一群体依然在不断壮大。而这一矛盾的背后,更多的是儿女们深深的无奈。(10月27日中国新闻网)

  国人自古就有叶落归根的传统,即使是在外面获得再大的成就,绝大多数人依旧愿意在家乡终老此生。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跟随子女远走天涯,“老年漂”群体不断壮大。据广州市民政局数据显示,2014年广州60岁以上流动人口超13万,较2012年翻了近一倍。可以想象,全国还有多少“老年漂”身在异乡,无以载乡愁?

  “老年漂”无以载乡愁,主要是因为“两堵墙”。一是无形的文化墙。由于地域不同,生活环境各异,每个地方都有其特定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比如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北方人喜欢面食;山东人较为豪爽,而上海人则比较内敛。由于在故乡生活多年,大多数老人已养成相对固定的生活习惯。因此“老年漂”独到异乡,很难跨越文化墙,融入到当地生活。

  更重要的是则是有形的“户籍墙”。由于我国实行与福利挂钩的户籍政策,而大多数“老年漂”又不符合落户规定,不得不被挡在城市之外。这让老年人非常难以适应。比如,各地医疗保险报销各自为政,必须在指定医院就医才能报销医疗费,“老年漂”看病大多需要自费抓药;养老金领取支付要扣手续费,还需要每年进行一次进行“认证”,等等。因此面对有形的“户籍墙”,让“老年漂”产生一种被绑架的感觉,难以融入所住的城市。

  如果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形的文化墙可能会逐渐消弭。但有形的“户籍墙”,却一直是客观的存在,阻碍“老年漂”落地生根。可见,要让城市“老漂族”载得住乡愁,首要是跨越“户籍墙”。比如适当放开城市户籍,让“老漂族”融入城市。在就医、乘公交、养老金领取等方面,让“老漂族”享受市民待遇,使他们心有所属,不再有漂泊感。

  可能有人会说,在“城市病”愈演愈烈,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逐步提升日程的当下,放宽对“老漂族”的限制并不太现实。这种想法无疑是非常错误的。据统计“老漂族”主要分为支援子女类型、投靠子女类型、追求生活品质类型,其中支援子女类占78%以上。而“老漂族”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儿女接送、照顾孙辈。这不仅是在为家庭作出贡献,而且也填补了一些公共服务的缺位,为社会节约大量的支出。可见,国家也必须要适当调整户籍政策、福利政策,以安顿“老漂族”的生活。

  城市“老漂族”,何以载乡愁?若想让“老漂族”心有所归,城市必须要学会看长远、算大账,拆掉有形的“户籍墙”。而这,不止是在善待“老漂族”,更是在善待城市的现在和未来。

  文/薛家明

来源:红网

作者:薛家明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10/28/411987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