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上,诱惑是一种奇怪的东西,让人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面对诱惑时,有人会为之疯狂而不能自已,比如面对功名利禄时,面对灯红酒绿时,面对大富大贵时,面对一掷千金时,面对色情挑逗时。近日,在众多的诱惑中,又多出了一种,叫做“少儿不宜”。
《词典》上,对“少儿不宜”的定义是,指中国电影目前事实上的分级制度,泛指含有色情、血腥或者暴力情节,尤指色情情节。也叫做“儿童不宜”。现在,对“少儿不宜”的内容范畴,不再仅仅指电影,也指包括报刊、影视剧、网络、漫画、图书等等。而让人,特别是让家长没有想到的是,“少儿不宜”反而却被一些不良的商人当成了牟利的噱头和手段。
据近日《济南时报》载:“少儿不宜”被商家当作牟利的噱头和手段后,反而更容易吸引孩子们争抢阅读。如同“此地无银三百两”一样,很多图书音像制品故意在封面上加上这样所谓的“善意提醒”:“未成年人请勿购买”“谢绝男士”“18禁”;实际上,内地未实行图书分级制,先不论其内容是否真的如此,这种提醒俨然已成最大的促销噱头。据记者调查发现,当下的图书市场良莠不齐,其中很多图书内容非常成人化,对一些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这些内容很容易对他们的身心产生影响。甚至会对孩子形成一种教唆和诱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特别是对于“三观”正在慢慢形成的青少年而言,更加需要好读书、读好书。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某书店工作人员表示,不少十几岁的孩子,看起来只有初中的样子,拿着韩东的《中国情人》来付账,这本书封面右上角醒目位置赫然印着“18岁以下读者谨慎阅读”字样。有几次店员忍不住提醒孩子:“你还不到18岁吧?”没想到竟遭孩子白眼:“我会谨慎的。”这便是耐人寻味之处。这些“善意提醒”并没有起效,倒是“反作用”频发。正如球类比赛中,有一种“擦边球”一样;这是不是也是在打“擦边球”?
店员曾问一些孩子为什么要买这本书,有孩子坦言,本不想买,看到“少儿不宜”还有同学间的传闻,就很想看看。而提示“传女不传男”的《迎男而上》,“男人不宜,谢绝购买”的《狠狠爱自己》等图书,相当一部分买家是男士。很多家长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音响和图书制品,用“少儿不宜”诱使孩子来读,又以这些“少儿不宜”的内容来影响孩子,很怀疑出版商“善意提醒”的真实目的。
事实上我国目前尚无图书分级制度,一部作品只要拿到书号,公开出版,那就是“老少皆宜”。这些封面上醒目的“某某慎读”“谢绝某某购买”的提示,不仅没有任何约束力,反而对读者是一种诱导;让诱惑这个奇怪的东西,牵着读者的鼻子走。人们对被禁止的事物,往往会怀有一种好奇之心。越禁,反而越会形成一种刺激,这种诱惑的刺激,甚至难以抗拒;作为成年人,作为高智商的出版商来讲,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才被他们用到搞“促销”上。
用“少儿不宜”,作为牟利的噱头和手段,就是一种欺骗性手段。如果欺骗的对象,是不谙世事的“少儿”,是正在成长的“少儿”,恐怕就不仅仅是一种欺骗性手段了;有没有教唆的嫌疑,真不好说。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的“三观”尚没有形成,此时,他们受到的影响,对“三观”的形成、确立、成熟,至关重要;有一点瑕疵,都可能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对见钱眼开的出版商来说,这种“少儿不宜”的提示,就是一把道德尺子:能测出你良心里,血液里,有多少道德的基因。同时,我们的法律法规,也应进一步完善,好尽可能让青少年读到的图书,都是货真价实传递正能量没有“副作用”的好书。
文/唐剑锋
来源:红网
作者:唐剑锋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