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央视节目《朗读者》播出了第三期。在这期以“选择”作为主题的节目中,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朗诵了写给儿子麦恩的家书。节目播出后,这封信被观众和网友称作“2017最美家书”。曾经叛逆的麦家,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很多人的青春期都有叛逆难弄的一面,面对这种有问题的青春,父母应该怎么办?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忍耐还是放任?”节目中,麦家以父亲的身份,分享了自己与儿子的点滴。(3月7日《北京青年报》)
作为著名作家和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在《朗读者》节目中畅谈他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阂乃至冲突,与观众分享他对儿子的教育心得以及与儿子之间的相处之道,令人感慨。明明是参加朗读节目,为何要提及儿女情长之类的伤感往事呢?节目组又为何要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观众呢?这固然与麦家在节目中朗读的是写给儿子的家书有关,可谁又能说这不是节目组的期盼,甚至是创意呢?
而像麦家这样,在朗读之前分享过往故事,并深深打动了观众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第一期节目第一位朗读嘉宾濮存昕,在节目中便自曝小时候曾患过小儿麻痹症,被同学起外号叫“濮瘸子”,以及谁也不愿意和他在一个组参加体育比赛的往事。节目播出后便引来网友热议,有人直呼“男神的童年怎么了?”而濮存昕之所以要自揭“伤疤”,自然也与要朗读的内容有关——他要把老舍的散文《宗月大师》,朗读给帮他做了整形手术,使“濮瘸子”的命运得以改变的北京积水潭医院的荣国威大夫。而《宗月大师》所描写的,也是老舍生命中遇到贵人相助的事情。
其实,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朗读者》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每位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的个人故事,同样很精彩,很吸引人。而且,嘉宾分享的故事往往与要朗读的内容有一定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已经把聆听嘉宾讲故事,作为一件很有乐趣、很有意义的事情了。就像看《星光大道》之类的选秀节目时,听到选手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及故事,很多观众总会被感染和打动,忍不住热泪盈眶,这种情景交融的场面及其效果,已经成为节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曾经有音乐选秀节目的评委在节目中对选手说:“我不要听你讲故事,我只要听你唱歌。”这是针对某些选手非要在唱歌之前讲悲伤往事,甚至故意编故事,以博取观众及评委同情的怪现象的。而作为《朗读者》的嘉宾,他们既不需要通过节目走红,也不需要刻意编故事骗观众眼泪,他们只是把心底那段往事、那份感情掏出来,连同所朗读的作品内容一起,完美呈现给观众。这与其说是讲故事,不如说是情感交流。事实上,《朗读者》中每一位嘉宾所讲的故事,都深深打动了观众,并且很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所要朗读的内容,一点违和感也没有。
我们看到,《朗读者》中嘉宾分享的故事,并非简单的过往经历,而都有深刻的内涵或动人的情感在里面。无论是演员徐静蕾讲她奶奶疼她爱她的平凡故事,还是96岁高龄翻译家许渊冲讲他年轻时暗恋过才女林徽因的“独家趣闻”,还是无国界医生志愿者蒋励讲她在阿富汗枪林弹雨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等等,均以真挚的情感征服了观众,也带给了观众无限的思考。
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是传播文化的又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而节目中朗读嘉宾分享各自的动人故事,带给观众文学、文字以外的享受及思考,则让这股“清流”更加透彻、明亮。正是这一环节的呈现及作用,使得原本能打八十分的《朗读者》,可以打上九十分,甚至更高分。
文/孙仲
来源:红网
作者:孙仲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