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富二代”诈骗法何以屡屡得逞

来源:红网 作者:程彦暄 编辑:王俞 2017-12-23 00:04:23
时刻新闻
—分享—

  出门开路虎,自称在北京经营着4S店、房地产公司、影视公司等多项产业,身上随便一张银行卡就有两三千万的存款……这样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富二代”,着实让不少适婚女性心动。不过,这个小伙可不是影视剧里的“高富帅”,而是个精于算计颇有预谋的“诈骗犯”。经查实,利用“富二代”身份的陈某在太原市连续诈骗8名女子,获利共计500余万元。(12月22日 东方网)

  骗人的买卖自古不乏参与者,有的靠诱惑,有的靠恐吓,有的靠可怜……话说骗术,之所以能“瞒天过海”,无外乎娴熟的技巧,精密的设计和对心理的把控,如电视中常见的“千术”抑或“魔术”,均得益于熟练的手法、场景的设计,以及对受众注意力的引导,让受众在错觉中产生错误的逻辑分析和心理判断,进而产生“见证奇迹”的效果。

  “富二代”诈骗法,无疑便是“骗术”的社会版,豪车、豪宅、豪礼等,无非是诈骗者设计的“表演道具”,吃喝玩乐时顺便留条“假短信”,无非也是诈骗者的设计环节,而有了道具和娴熟的手法后,最关键的便是控制受骗者的心理,可见,诈骗者深谙“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谋利策略,以较小的代价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骗取他人财物。

  由此不难办发现,“富二代”身份的最大作用,便是给他人施了一道“障眼法”,让受骗者陷入一种错误的逻辑思维模式,从而做出错误的分析判断,进而做出错误的“投资”行为。例如,一些所谓的“慈善家”“健康大使”“保健专家”,打着“做善事”的幌子,向老人们施以“小恩小惠”,让大家对其身份深信不疑,进而再以各种“先付费后退款”“给钱看诚意”“花小钱看大病”等名义骗取老人钱财。

  常言道:“天上只要掉馅饼,地下肯定有陷阱。”欲破诈骗连环术,必先做到知己知彼,方能不落圈套。套句证券界的常识:“逐利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于事,必先充分了解事物的利弊;投资于人,亦要掌握此人的优点与缺点,诚如古代王侯将相的驭人之术,若要用好一个人的优势,必要让其有所顾虑,如此才能放心用人。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真诚,绝非一味地赠予,亦非无穷地索取,而是于两者结合时,共同努力下,实现“双赢”。感性时不忘保持理性,浪漫中不失警惕,在摸不清对方“底细”前,勿“坦诚”,在决定投入感情与金钱时,要留有余地以便从容进退。

  文/程彦暄

来源:红网

作者:程彦暄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2/23/451129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