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水形物语》:魔幻现实中的人性拷问

来源:红网 作者:胡鹤洋 编辑:夏熊飞 2018-03-10 00:05:27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第9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洛杉矶落下帷幕,电影《水形物语》成为最大赢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配乐等四项大奖。影片内容发生在冷战背景下,故事由女主伊莉莎朋友的旁白引出,讲述了在政府机构担任清洁工的聋哑人伊莉莎无意间发现了被关押在机构实验室里的人鱼,不忍心看到人鱼遭受科学家的残忍实验,决心帮助其逃脱,并发展出感情的故事。剧情曲折,镜头唯美,把人性的善恶、美丑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不少先睹为快的观众被这段纯粹的人鱼恋所打动。

  我认为该片之所以能够成为继2013年之后在我国上映的首部奥斯卡最佳电影,最重要的原因是影片中人物设置的典型性与多元化,聋哑的清洁工、黑人朋友、鱼怪、同性恋者、无话语权的外籍科学家……他们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饱受边缘化的少数族裔,这像一个迷你社会,容纳了形形色色的人。以伊莉莎为代表的他们或许外貌各异,但内心共鸣,惺惺相惜。导演借女主伊莉莎的手语极力地展现了想要为社会边缘人物发声的初衷。而奇妙的人鱼恋,更是冲破世俗的挣扎与反抗。

  “我们不能救他,他根本不是人类。”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也算不上人类。”

  当周围的朋友阻拦伊莉莎救助人鱼时,伊莉莎坚定地用手语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同时,这句话巧妙地向观众抛出了考题:人类该如何定义“同类”。是源自长相、肤色的统一,还是行为、思维方式与内心共鸣?

  影片中通过二元对立较为全面地展现这两类价值观。仪表堂堂的白人特工是政府实验的负责人,以他为首的反派无疑是以外貌、生理结构、社会层次的异同作为区分,他们因为人鱼长相的怪异而将其视为低贱邪恶的物种,进行残酷实验。而以女主伊莉莎为代表的这一类则是关注思维与内心的共鸣,他们善良、平等、博爱、尊重生命。

  为了展现这两类价值观,影片中呈现了大量党同伐异的场景。哑女伊莉莎,从小被遗弃,活得卑微、压抑。她的善良修饰了生理的残缺,她在人鱼眼中看到了更加美好的自己。认同感驱使伊莉莎将人鱼视为同类,让她有勇气解放天性、幻想穿上红色高跟鞋与人鱼一起跳舞,开启了通往美好世界的大门。

  酒吧里极力想要融入美国社会的加拿大籍白人酒保,为了维护自己地盘的高贵,将伊莉莎的朋友,一个渴望温暖的同性恋画家视为异类,并大声呵斥驱逐进店的黑人顾客;实验项目负责人,残暴的斯特里克兰上校,强势,自私、想要摧毁人鱼,不停地展示“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不能落入他人之手”直至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然而即便他身处高位,手握强权也无法填补内心的空洞。不吃高级零食,只钟爱廉价的糖。别人说他的新车是水鸭绿色象征着新未来,他当即认可。影片中导演以上校日渐坏死的残指暗喻了他的腐朽和必将毁灭。而男主人鱼更是社会各种少数族裔的集合体,是一股强大的“不同者”的力量。由此我们能够看到导演在人物安排中的构思与诚意。

  最终现实的斗争、梦幻的童话都在雨季夜晚的枪声中破碎,伊莉莎和人鱼双双倒在了码头的血泊中,欲望躁动的世界突然变得安静,只有刚赶到的警车声在重申社会秩序与正义。影片结尾导演给出了关于“何为同类?”的答案。当所有人都沉浸在悲痛中时,童话故事般的奇迹发生了,人鱼自愈复活,带着中枪的伊莉莎跳入水中,并让她脖子上的疤痕变成了会呼吸的鱼鳃。他们变成了同类,进入了自由、快乐、温情的世界。此处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深化了主题:生命是平等的,追求美好生活是生命的权利。

  我认为这是导演整部电影中处理最为惊喜的一处细节。女主伊莉莎拥有了会呼吸的鱼鳃,与人鱼相濡以沫的情感更显温情,缓和了此前影片中科技、黑暗的情节元素,变成了浪漫的童话故事。而人鱼与伊莉莎跳入海中的举动,让人不禁联想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停留于世间,存心像水一样深沉,言语像水一样真诚。或许这才是导演所要展现的核心,相比人鱼与伊莉莎的爱情故事,这更像是一群孤独的灵魂相互取暖的温情故事。芸芸众生,知音难觅。唯有健全的人格、向善的心灵才能引领我们追寻契合的灵魂,感受世间的乐趣。

  文/胡鹤洋

来源:红网

作者:胡鹤洋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3/10/457324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