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为“过肩摔”熊孩子叫好? 还请三思

来源:红网 作者:温琼 编辑:田德政 2018-04-30 00:08:47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视频中显示,在一公交车上,一小孩顽皮好动,用脚踢对面位子上男子的手,来回有三次,带有一丝故意挑衅的意味。没想到男子愤怒暴起,一把拎起男孩将其重摔在地上,还用脚踩踏。该起事件引起较大的社会影响,网络上出现了海量评论。

  孩子的无故招惹显然不是对其进行暴打的理由。过肩摔、用脚踩头部,与其说该男子是被激怒,不如说是趁此主动宣泄情绪,目前该名男子已被处以治安拘留 15 日并罚款的处罚。但网上出现不少对这样的暴力行为大声叫好的声音,值得我们深思。当然,很多人叫好只意味一种情绪倾向,并不等同自身真的会那样做,这从侧面说明大家意识到该男子行为的违法性。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关于熊孩子的“小情绪”。

  近几年,“熊孩子”频频成为舆论场的热点话题。新闻中的孩子张牙舞爪大声嚷嚷、没有一点礼数,有的在商场里按下电梯紧急制动按钮、有的在公共场合尖叫打闹 …… 道德管不了,法律治不了,社会已然对“熊孩子”形成一定的怨气。正是在此情形下,该男子的暴力行为才会引来舆论一片理解甚至支持之声。

  每次遇到类似的事例,总有一句话会被广泛引用:家长不教育孩子,在社会上总有人会替你狠狠教育他。问题是,暴力对待能称得上是教育吗?对于“熊孩子”而言,暴力真的可以让他们意识到错误吗?这种所谓的社会教育本质上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一个表征。鼓吹暴力,以一种错误来纠正另一种错误,如果任由这样的教育逻辑大行其道,最终每一个人都将被伤及。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人说,每一位“熊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位“熊家长”。这句话或许刻薄,但不容忽视的是,父母教育的缺失,是“熊孩子”养成的重要原因。每个人实则都是从“熊孩子”成长过来的,关键在于家长能否教育得当,将孩子的“熊”朝探索、创新等积极方面转化,而非任其放纵乃至成为社会“公害”。生活中面对孩子影响公共秩序、侵犯他人权利的举止,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家长非但没能阻止,反而以“别跟孩子一般见识”的借口予以纵容,让人十分气愤却又无可奈何。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对“熊孩子”的抱怨,更是对背后其家长“熊”的一种展示。在整个过程中,受害的是“熊孩子”,无辜的也是“熊孩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意识正越加被人重视。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需要回答:在公共场所,自己的行为是否对他人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是每一个人均应心存的戒律。依此观照,在行为后果承担的意识面前,孩子和大人或有年龄之分;但在公共意识面前,不该有这样的区分。如何培养公共意识、将自己家的“熊孩子”培育成别人家的好孩子,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换个角度看,大家对“熊孩子”会生气并不是一件坏事。 “会生气”是公共意识的觉醒,比如面对孩子在公共场所的吵闹,“生气”是维护个人权利的一种态度表达。不过,表达要有尺度,暴力显然是最无效也最无能的一种方式。任何时候,“以毒攻毒”除了宣泄情绪之外,对解决问题、弥合分歧没有任何裨益,反而推动事情朝更坏的方向发展。比如身体伤害容易愈合,心理创伤难以平复,谁也不知道那名男子的暴力行为会给孩子心理带来怎样的伤害?纵有千般解释,该男子必须受到道德谴责和法律严惩。

  “熊孩子”是不是一个社会问题?显然是。但是,以打着维护规则的名义暴力应对,非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以及社会规则的维护起到了负作用,社会舆论因此也愈发撕裂:因为坚信“熊孩子”的错误,就忽视另一方的严重过错,甚至为另一方的严重过错叫好。逢“熊孩子”必为暴力相加者叫好,这实在不是一个理性社会应有的声音。

  文/温琼

来源:红网

作者:温琼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4/30/461625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