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着陆器已于3月1日上午7点52分自主唤醒,中继前返向链路建立正常,平台工况正常,目前正在进行状态设置,按计划开始第三月昼后续工作。此前,玉兔二号月球车已于2月28日自主唤醒,目前行走正常。这也标志着我国航天单位正通过坚持不懈的创新与实干,推动着航天事业发展。(3月1日 央视新闻)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我们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决定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航天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推进航天科技发展,不断创造新的科技成果,才能以实际成效增强民众的创新信念,为全社会创新创造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自力更生,以技术创新助推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突破了一大批核心和关键技术,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为建设航天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积极调动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创造精神,锻炼和培养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特别是青年才俊。我们注重传承优良传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强大精神力量。历史和实践证明,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中国航天事业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重要支撑,唯有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关键产品,才能赢得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合作共赢,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神舟十一号飞船10月17日发射升空,11月18日返回舱着陆,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进行自动交会对接。2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内驻留3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新纪录,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近年来,航天科工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根本路径,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理念,创建了我国首个提供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为推动我国新一轮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实践证明,高科技人才必须走出“象牙塔”,高新技术成果也必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高技术产业化发展和协同发展能力。
以载人航天精神激发科技发展的内生动力。相比与世界上一些航天领域的强国,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可以说是底子薄,起步晚,技术根底牢,但仅仅通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就能后来居上,敲开空间站建设的大门,这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所能达成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依赖于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就是广大航天人在夜以继日的“攀高峰”“啃骨头”过程中铸就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种精神也反过来激励着我们的航天事业的参与者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弘扬载人航天精神,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是渺小的,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广大航天人只有在航天事业发展的征程上勇攀高峰、不断前行,为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继续努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文/陶玉
来源:红网
作者:陶玉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