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来到宁波,我被这座城市的‘诚意’与‘包容’打动,也希望能尽自己之力,反哺宁波。”王鑫鑫说。王鑫鑫是宁波财经学院表演系教师、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从烟台到宁波,他将自己的舞台从剧组片场搬到田间晒谷场,从高校讲台延伸到渔村课堂。“戏剧也可以是点亮乡村的一盏灯。”王鑫鑫说。(5月5日《宁波晚报》)
王鑫鑫的实践展现了一种可贵的“双向奔赴”。一方面,他将专业资源引入乡村,让留守儿童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自信,让渔民在方言朗诵中感受表达的快乐;另一方面,乡村也反哺了他的艺术创作,晒谷场的即兴舞台、渔网编织的幕布,恰恰是城市剧场里稀缺的鲜活素材。这种互动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艺术下乡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彼此滋养的过程。真正的乡村美育,不能止步于“送戏”,而应追求“种戏”——让艺术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现实中许多艺术下乡活动仍浮于表面。有的团队将演出视为“完成任务”,锣鼓喧天过后,乡村重回寂静;有的课程设计脱离实际,教孩子跳芭蕾、演莎剧,却忽略了方言快板、地方戏曲等本土艺术形式。这种“高空作业”式的美育,看似热闹,实则难以扎根。王鑫鑫团队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抓住了“在地性”——用方言朗诵《海燕》,让“小红军”的故事连接红色记忆,这些设计让艺术与乡土产生了化学反应。其实,乡村不需要艺术的“施舍”,需要的是能与土地对话的创造性转化。
要让艺术真正点亮乡村,还需破解三个难题。其一,避免“季节式扶贫”,暑期支教固然可贵,但美育需要持续性,能否建立乡村艺术辅导员的长效机制?其二,警惕“精英化倾向”,美育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演员,而是唤醒感知力,课程设计应减少表演技巧的灌输,增加生活观察与表达。其三,挖掘“本土基因”,与其照搬城市剧场模式,不如与“守”艺人合作,将当地生活日常变成戏剧素材。正如王鑫鑫所说:“我们不仅教孩子演戏,更教他们‘看见生活’。”乡村美育的目标,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发现自身文化的力量。
从王鑫鑫的故事延伸开去,艺术下乡的深层意义在于重塑文化自信。当渔民大嫂站在台上用方言吟诵时,她传递的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被看见”的尊严。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精神。那些藏在老人口述史里的村庄往事、孩子们即兴创作的田间小品,都是值得珍视的文化资产。艺术在此刻成了纽带,连接起城乡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宁波的“神奇引力”不仅吸引了王鑫鑫这样的文化播种者,更孕育了一片让艺术与乡土共生的土壤。当更多人以“种心”而非“打卡”的心态参与乡村美育,我们终将看到:晒谷场上的每一次即兴表演,都是对乡村文化力量最生动的诠释。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