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光
“五一”假期,江苏东海县政府食堂门前排起的长队,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10元即可享用两荤两素的特色套餐。这一场景,同样在重庆荣昌、甘肃敦煌等地上演。平日里略显“神秘”的政府食堂,在节假日成为游客的“平价餐厅”,不仅缓解了旅游旺季的就餐压力,更成为展示地方形象的“活广告”。这一暖心举措值得点赞,但更应看到,真正的文旅口碑建设,是一场关于公共服务全面升级的系统工程。
政府食堂的开放,绝非简单的便民之举,其背后体现的是公共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机关食堂在节假日闲置期间向社会开放,实现了公共资源的时空优化配置。这种创新实践,既提升了公共设施使用效率,也维护了游客的消费权益,可谓一举多得。更重要的是,此举打破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心理藩篱。当游客自由出入政府大院用餐时,“为人民服务”获得了生动诠释,这种亲民形象带来的信任感,远胜于任何形式的形象宣传。
然而,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开放政府食堂只是提升旅游服务的“第一课”。旅游目的地的口碑建设,犹如精密钟表,需要每个齿轮协同运转。就餐饮服务而言,政府食堂的辐射范围毕竟有限,更需关注整体餐饮市场的规范——从景区周边到背街小巷,食品安全、明码标价、特色培育缺一不可。
从更深层次来看,旅游服务质量实则是城市治理能力的镜像反映。山东淄博的烧烤出圈、黑龙江哈尔滨的冰雪爆红,无不是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集中展现。政府食堂开放之后,更应着眼于服务质量、管理效率、配套设施三方面的提升:首先,建立“大旅游”治理格局,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市场监管、交通管理、公共服务等多维联动;其次,推进智慧化转型,运用客流监测、需求预测等技术实现精准服务;最后,构建游客反馈的闭环机制,让每条建议都成为改进的契机。只有将临时性的暖心举措转化为制度化的服务标准和长效机制,才能使“流量”变“留量”,“网红”变“长红”,让游客的每一次到访都成为“回头”的理由。
“10元套餐”的价值,早已超出经济让利的范畴,它标志着公共服务理念从管理本位向用户本位的范式转移。当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拆除有形和无形的围墙,当“以人民为中心”具化为每个服务细节,收获的将不仅是旅游经济的增长,更是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性突破。这种开放共享的执政理念,或许正是“10元套餐”现象留给我们的最宝贵启示——最好的政府形象,不在宣传册里,而在百姓真切的获得感中。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荣光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