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学,父母下班,一种时间上的不对称性长期困扰着学校和家庭。渐渐地,校外培训、托管班等通过市场行为“弥补”了这一“空隙”,然解决“家校时间矛盾”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如高额的费用、参差不齐的管理、不专业的师资及餐饮健康的隐忧等,也让家长们“托”的顾虑重重忧心不已。
如今,宁波市镇海区试点启动了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工作,在完成正常教育教学任务之外,基于学生家长自愿,针对确实有接送困难的家庭,由学生所在学校为主具体承担的具有公益性、非普遍性的托管服务。经实践检验及家长们的普遍反映,这一服务切实减轻了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增强了教育服务社会民生的能力。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一项服务的优劣,不仅要看短期的实践检验,更要经得起长期的考验。纵观国内,自2018年9月,一些地方在秋季学期全面推行校内延时服务。可是,政策推行以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觉得“校内托管”就是鸡肋,部分小学参加校内托管的中高年级学生也呈现日益减少的趋势。
在部分家长看来,校内托管对比校外托管仍存在多方面差距。其一,校外托管的老师可以把每一个孩子活动和课外班的时间记录得清楚详细,保证孩子按时参加;其二,校外托管有老师监督、辅导、检查作业,孩子的作业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其三,对于做完作业也没有其他活动的孩子,还有老师组织阅读或者户外活动,孩子们可以自由交流玩耍;其四,托管接送时间灵活,家长偶尔加班,老师也可以把孩子看管到位。
而在一些老师看来,校内托管一方面助涨了部分家长的“懒惰”心理,有些家长并不是不能接,只是觉得把孩子放在学校既有老师看管,又能辅导孩子完成作业,极大地减轻了父母的负担;另一方面分散了老师的工作精力,课后托管占用了原本集体教研、工作例会时间,不利于学校开展教学工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此,在做好“校内托管”规定动作之余,不妨加入一些市场元素,搞活用好托管时间,去不失时宜地创新托管方式、增加托管服务、丰富托管内容。如开设一些特色收费项目,聘请或内招相关特长教师去引导孩子们开展社团活动,增加一些项目式学习和主题式研究,让孩子们玩好、学好;再如引进社会资源,加强与市场上的优质民营托管机构合作,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既“还”了老师们的教研、工作时间,又提升了校内托管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有效避免家长们去涉险“二次托管”。
文/程彦暄
来源:红网
作者:程彦暄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