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校新增艺术“必修课”:普及艺术教育迈出的一大步

来源:红网 作者:文宏艺 编辑:田德政 2019-04-13 16:34:51
时刻新闻
—分享—

4月11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意见要求,各高校要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4月12日 新华社)

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与个人全面发展、国家优秀文化传承、国民文化自信息息相关。早在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就已刊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学分作出底线要求,但有调查显示多数高校并未落实。此次《意见》再次强调高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必要性,要求部属高校须于今年9月1日提交美育工作实施细则,体现了国家对于普及艺术教育的重视,普及艺术教育迈出了一大步。

艺术教育古来有之。《周礼·保氏》有:“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分正声和奸声:“奸声而淫乐兴,正声而和乐兴。”古时培养贤人要“通五经贯六艺”,故将智育、美育、德育、体育置于不差上下的高度。今时重视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虽变,但以上“四育”也不能厚此薄彼,故艺术教育不应被忽视、轻视。

重视艺术教育,首先要明确艺术专业教育和艺术普及教育的区别,二者的对象不同。笔者认为,艺术专业教育应指对音乐、美术、舞蹈等具体的艺术项目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地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而艺术普及教育则的目的则是让非专业的学生接触艺术、了解艺术、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

高校为普及艺术教育,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面向对象应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有三点考虑。一是课程难度要恰当,需考虑非专业学生普遍的接受程度。二是,课程不能只流于形式,传授生硬的课本知识。网上有学生反映学校要求选修的音乐课,期末考核要求闭卷听歌识曲,且需答出作词者作曲者的各种信息。死记硬背地应试,考试后就遗忘,这种具有强烈的功利性的学习方式,只会消磨掉学生的兴趣,甚至会使其产生反感,违背普及艺术教育的初心。

其三,有条件的学校课可开设多样的艺术课,如音乐、绘画、书法、雕塑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样化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程, 学校效果事半功倍。正所谓百炼成钢,每个领域的佼佼者都是通过日复日年复年的努力才能收获成功,仅靠一门公共课就想培养出色的音乐家、画家、书法家是不切实际的。公共艺术课的开设能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兴趣、提高自身审美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大学生开设艺术“必修课”只是普及艺术教育迈出的一步,未来当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艺术修养提高是,或许在看到大卫雕像时,能欣赏其优美的人体线条和高超的雕刻工艺,而不是看到裸露的生殖器只想到“少儿不宜”;或许在卓别林表演中大笑时,能体会其暗含的讽刺意义;或许在表达“我爱你”时,还记得夏目漱石那一句“今晚的月色真美”。

文/文宏艺

来源:红网

作者:文宏艺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4/13/531810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