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师不敢举“戒尺”,背后是家校互信的失败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田德政 2019-09-13 21:53:12
时刻新闻
—分享—

在大力推行师德考核的背景下,老师面对违纪的学生左右为难,不管,学生会调皮捣蛋、无法无天;管了,惩戒不当,很可能变为体罚或变相体罚,一些家长不依不饶,主管部门为了息事宁人会加重处罚。这导致许多老师“明哲保身”,陷入想管不敢管的困境。(9月13日《工人日报》)

必须得认清,绝大多数老师不是“圣人”,面对少数家长“胡搅蛮缠”“不依不饶”,失去话语权的老师一方,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步,到最后必然会影响授课质量。老师不敢动用惩戒权,对老师,对学生,甚至对家长来说,都不是好事情。然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给哪一方赋予更大的权力,而在于建立家校互信的关系。

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今年教师节,部分学校不许老师接受学生所赠礼品。某所高中,原本计划赠送老师的玫瑰花被遗弃在外。有人将这个“令人感到可惜”的镜头上传到网上。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评论区中,最多的不是“惋惜”,而是对教师群体的质疑,甚至有网友直言“现在坏老师多,好老师少。”

可以看到,近年来,有关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频频出现,学生用暴力“反抗”老师的新闻也屡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负面舆论的影响下,部分家长对老师的印象犹如“苏格兰黑山羊定律”一般,趋向恶意化。老师明明是正常行使惩戒权,却被少数家长放大曲解为“体罚”。似乎在那些家长眼中,老师就是坏人。

部分家长对教师群体的恶意印象,导致他们不惜动用一切力量攻击“有威胁的老师”。似乎只有将自己摆在老师群体之上,才能确保自家孩子不受伤害。然而,老师不敢动用惩戒权,学生在校期间得不到严格的教育,最后难免影响孩子。

对此,有观点认为,对待老师不敢动用惩戒权的问题,应当明确标准边界,教会老师如何动用惩戒权。然而,“体罚”与“惩戒”本身就是相对模糊的概念。即便是定下了非常明细的惩戒守则,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少数人的恶意利用。事实上,只要少数家长有滥用权力的“受害者心理”,少数老师有肆意体罚的“独裁者心态”,仅靠死规定、死标准就无法花消双方矛盾。

鼓励老师动用惩戒权,需要的是具有公信权威和互信基础的第三方评判机制。通过评判机构,判定老师的行为是否涉及体罚,是否超出了惩戒范围,引导“告状家长”合理运用手中的权利,避免滥用权力后的伤害,将主观偏见影响降至最低。在此,家长委员会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古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说的不仅仅是“老师管理要严”,说得也是教育是家庭与学校共同的责任,家长和老师不应该是相互角力的对手。治“熊孩子”,先治“熊家长”;治“熊家长”,需要公信力。面对老师不敢动员惩戒权的问题,需要更多的家长团结起来,用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老师群体建立互信的关系,只有让家长群体与老师群体站到一起,坏老师和恶家长才没有生存的空间。

文/严奇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9/13/597447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