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历被“明码标价”,谁该为信息泄露买单

来源:红网 作者:杨柳 编辑:张瑜 2019-09-20 20:35:17
时刻新闻
—分享—

找工作、投简历,在人们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却被“有心人”盯上,用以牟取利益。据9月2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期,不少求职者在网上投递了简历后,频繁接到陌生电话和短信。网上简历售卖已形成“一条龙”产业,信息被明码标价。

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被卷入了信息的洪流中,信息泄露也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根据公开数据,2011年至今,已有11.27亿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对此,网络用户、利益链条的受益者、不尽完善的管理都需要负责。

用户安全意识的滞后性,为信息泄露提供了"土壤"。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带来了更便捷高效的生活体验。然而,当面对网络空间的各种信息索取行为时,用户往往难以做出审慎考虑,心甘情愿就把各种隐私信息"交"了出去。下载APP,匆匆瞥一眼便允许了这些软件随意"造访"手机的各个角落,从位置信息到相册,皆可一览无余;注册某个网站的用户,随手就勾选保密协定,殊不知自己的姓名电话已被"出卖"。生活在网络空间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曾经历过这般情景。被信息技术裹挟着前进的人们,还未能来得及跟上其快速发展的步伐,未能形成系统全面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意识,对各种信息索取行为缺乏敏锐的辨别能力。这种安全意识的滞后性,为信息泄露提供了生存的"温室"。

信息售卖产业链条的形成,是信息泄露行为的重要推动力。"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信息买卖的存在,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了信息泄露的受害者。今年8月,人民网发布报道揭露明星信息地下交易链:只需花费两元,就能把知名"爱豆"的身份证号买到手,多位明星就因信息遭泄露而被无处不在的狂热粉丝围追堵截;2017年徐玉玉电信诈骗案中,犯罪团伙也是通过网络购买而获知受害者的电话等个人信息。当信息被赋予了"可售商品"的新性质,信息的买卖和泄露就如同"滚雪球":越来越多的人盯上其中的利益,开始从事信息倒卖活动;同时,出于各种目的的信息购买需求,又刺激着售卖者继续牟利。二者相互作用,彼此依存,从而使信息买卖的利益链条无限延长、信息泄露的现象也越发频繁。

目前,我国已从法律层面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做出保护,有关“个人信息”的规定出现在了多个领域。2017年10月1日实施的《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然而,就目前来看,相关法律法规仍分散在各部法律中,缺乏系统性阐释,公民维权和惩治相关违法犯罪的效果也欠佳。在有关信息的灰色产业链条面前,我们的管理体系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心人总能找到可钻的空子,成为可憎的“漏网之鱼”。可见,保护个人信息依然需要有更为系统性的规定和更清晰严谨的管理措施。

防止信息泄露,既需要每个人安全意识的提高,在涉及个人信息问题时,切记"三思而后行",更需要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严抓严打",不要让信息泄露成为社会的痛点。目前,针对信息安全的专门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已处于制订阶段,迫切期盼着它的出台,能为我们带来更安全更安心的信息空间。

来源:红网

作者:杨柳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9/20/605973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