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事虽小却关乎民生。记者在基层采访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一些问题群众反映几年得不到解决,在领导批示或媒体曝光后,有关部门几天内就解决得又快又好。 (1月4日《半月谈》)
如果基层群众反映几年未果,但是仅仅经领导批示或媒体曝光后,几天内就解决了问题,看来此类问题绝未想象中那么“难”啃,否则也不会快速就有了结果。这样的问题本来就是一件小事情,却一直得不到根本落实,关键是部门干部“官衙”作风作祟,实必是苦了群众。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倘若部门干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平凡岗位,以满腔热情投身于群众工作,为群众提供有温度、有品质、更贴心的服务,群众反映的问题就轻而易举解决了。
现实中部分群众反映问题无门,不得不选择领导或媒体途径,“难题”反而很快得以解决,因为有了领导的重视,下面的部门干部如同见到“尚方宝剑”,不得不去解决了。这等小事,非得惊动领导或媒体方能解决,不得不说是“奇迹”。
某些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久未办结,经领导过问或媒体曝光后迅速得到解决。对群众来说,自己的诉求得到了回应,对领导们来说,这是其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体现,似乎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但其中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思考。
领导过问本是件好事情,体现了领导对群众工作的高度重视。但为群众办实事,办成事,是每一名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可是,一些小事却让办事群众体味到浓浓的苦涩,本来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找了多次甚至几年都悬而未决,非得找到领导反映或媒体曝光才能够办好事。这样的办事效率和态度,与干部转“四风”要求差之甚远。
本该在基层、职能部门就能解决的事情,一拖再拖,一定要上级领导亲自过问或媒体曝光后才能解决,这是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存在“责任缺位”或“服务不到位”的问题。领导直接处理基层事务越多,往往是助长了某些干部的“官衙”作风,直接影响到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形象,损坏了政府的公信力。
因此,政府机关及其部门干部需要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应该体现在对群众困难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和高效勤政的工作效率上。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打造责任型政府、高效务实的政府部门,需要工作人员立即行动起来,主动转变“官衙” 作风,尽职尽责地做好群众工作,方能打破“领导重视才解决”的怪圈。
来源:红网
作者:胡喜庆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