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未成年人打赏可退还,抓住了主要矛盾吗

来源:红网 作者:任明佳 编辑:陈乘 2020-05-20 16:30:58
时刻新闻
—分享—

近年来,我国网络支付技术和网络娱乐服务业发展迅猛,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现象广受关注,也出现了未成年人为网络游戏或网络直播平台支付较大金额用于充值、“打赏”而形成的纠纷。那么,未成年人打赏有效吗?最高法新出台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的态度是:无效。(5月19日 中新网)

关于小学生擅自用父母手机玩游戏看直播,而导致家长银行卡内巨额现金被刷走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如今的这一政策不难看出出发点是好的,也是为广大普通家庭的经济状况考虑,但在解决问题时似乎并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没有找出该问题最为根本的“病因”。

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直播平台还是游戏主播都是第三方,均属于客观原因这一范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不良网络环境也慢慢渗透到了未成年人的生活中。不少直播间兴盛打赏刷礼物互相攀比的现象,而作为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在偶然进入后很容易受到影响。如果家长尽到了及时教育的责任,事先就告诉孩子赚钱不易,不可以为主播出钱打赏,或者注重家庭财产安全,不告诉孩子银行卡密码,想必是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这样的事件。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家长监管不力和孩子金钱意识淡薄的问题,要想根治,从孩子和家长的主观原因出发会更加有效。

另外,有许多具体措施也能尽量避免此类事件的频发。例如,在支付时只能通过人脸识别,这样孩子不管拿谁的手机看直播都不能打赏,绑定的银行卡内的钱仍然能够“安然无恙”。又或者在直播窗口醒目的位置打上“未成年人请勿打赏”类似的字样,营造明朗气清的网络环境。比起事后退还,为何不直接让未成年人从一开始就无赏可打呢?这样不管对家庭还是对平台都是最好的。

其实现在市面上的许多APP都有青少年模式这一选项,可以看出平台方面也在尽量减少网络中不良风气对未成年人的不利影响。

家长粗心大意不好好履行监管义务本就该负一定的责任,直接声明未成年人打赏可退还,不就更加纵容“懒家长”了吗?

相信家长严加管教,孩子意识增强,再辅之技术手段的限制,这一现象也就不会再发生了,且同时也保障了平台的合法权益,何乐不为?

来源:红网

作者:任明佳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5/20/727701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