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诈骗案频发,源于受骗者太傻太贪?

来源:红网 作者:赵明君 编辑:化定兴 2020-11-01 18:36:04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有媒体接到全国多地多名自称“云养牛”骗局受害者的投诉,称在疫情期间出现了多个名称中有“牧业”的APP,让用户在线领养回报率不同的“牛”获取收益,这些APP在运营一段时间后,便以缴税或其他各种理由要求投资者追加投入大量资金,之后再无法登录。目前,海南、江西、内蒙古、四川等多地警方接到报案后立案侦查。据相关民警告知,受害者遍布全国各地,被骗金额数万元到几十万不等。然而由于涉及APP多,涉案人数广泛,调查难度大,能否追回受害人的欠款无法确定。

“云养牛”骗局令人心惊,可这并不是近日发生的第一起云骗局。10月20日,一起“云养猫”诈骗案被曝光。福建厦门的张女士发现了一款名叫“某喵”的APP,不仅可以云养猫咪,还可以凭此赚钱。张女士在客服的指导下加入了用户微信群,被诱导投资累计1.7万元后,张女士发现自己不仅无法登录APP,还被踢出了微信群。目前已有相似受害者6000多人报案。

这两起诈骗案涉案金额巨大、受害者众多,我们不得不引起重视。可随手翻翻新闻下的网友讨论区,总飘着诸如此类的高赞评论“这智商税交的一点毛病没有。”“被骗的人都是脑子短路的,哪里会有天上掉钱白捡的事。”“15天利率15%也信,怪谁呢?”居高临下,冷嘲热讽,总结起来中心思想不过两点:全怪被骗的人,太傻不会分辨骗局,太贪才会掉入陷阱。

然而,诈骗案件屡屡发生,原因果真在于受害者吗?

诈骗案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诈骗犯的存在;诈骗案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诈骗易,追查难,如此低风险高收益,才造就了滋生罪恶的温床。

以骗术更高端的云养牛案件为例:诈骗犯需要注册公司、设立网站和APP、通过官方的资质认证、获得营业执照...这么多复杂环节,诈骗犯竟然能够轻松完成,还能让警方事后难以追查,实在暴露出相关流程中存在太多安全漏洞,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诚然,诈骗犯狡诈奸猾,为了瞒天过海甚至盗取他人信息,然而上述流程中但凡有一个环节能够真正做到实名认证,通过指纹识别等审核手段,即使诈骗犯不因此忌惮,也不至于给警方增添如此高的破案难度。由此可见,有关部门积极关注网络环境,升级信息系统,弥补安全漏洞,对可疑资本、可疑转账行为主动出击、及时审查才是关键。

此外,想要尽可能打击网络诈骗,降低犯罪率,防守也必不可少。部分网络言论动辄对诈骗案受害者展开批评,正是基于受害者“防守薄弱”。纵观多起案件,受害往往并非好逸恶劳,贪心不足,反而多是勤勤恳恳、努力工作的普通百姓,本希望通过成功投资改善生活,最后被骗走多年积蓄。

归根结底,受害者之所以如此容易被“攻破”,不是因为他们傻或者贪,而是防诈骗教育没普及,反诈骗宣传不到位。

防诈骗教育在我国主要集中在校内,面对学生开展,往往以讲座、班会的形式出现,也从不要求硬性考试,又能有多少实在的效果呢?出了学校,防诈骗教育更是只住在墙上了:多少社区大厅里贴着教育海报,又有多少居民会真正细细看完牢记在心呢?况且,如今的骗术日新月异,想要以“纸上谈兵”的海报应对千变万化的“敌军”,未免不现实。

和奸诈狡猾的诈骗犯作斗争,应该靠警方进攻,打击犯罪集团,提升网络安全环境;应该让媒体积极引导,做好宣传教育,为人民群众穿好防御的“铠甲”,攻守结合,方能打赢这场反诈骗战斗。不指责诈骗犯的丑恶,不关注相关部门的失职,却指望老百姓和没有底线的犯罪分子斗智斗勇,还要对被骗了钱财的受害者冷嘲热讽,焉知下一个被骗的不是自己呢?

文/赵明君(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赵明君

编辑:化定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11/01/855712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