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内一宿管阿姨在感恩节当天为表示感谢,送学生糖果,但是一名学生表示要举报她公开搞“洋节”庆祝活动。(11月27日《山东商报》)
指责“过洋节”的本质,是文化不自信的心理在作祟,片面地认为“过洋节”助长国人崇洋媚外的风气。之前,国内确实存在不重视传统节日,认为“过洋节”就是时尚潮流的风气。但时代在发展,中国更在发展。近些年,国人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在加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都在进一步提升。一味地认为“过洋节”就是崇洋媚外,是故步自封的陈旧观念。
不少人之所以过感恩节,并非因为它是“洋节”,而是它为感恩提供了契机。生活需要仪式感,中华民族是含蓄的民族,不善于明确地表达爱意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是将很多感恩都化为了“人情世故”。如果能借由感恩节的仪式,坦荡表达心中对周围人的感激和爱,又有什么不可?
人类文明是具有共性的,这一共性是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更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供了可能。我们一直在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但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大难题就是,我们讲的中国故事不够吸引外国读者。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我们对国外文化不够了解,我们不懂得怎么“翻译”好中国故事。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思路,该片内核是中国儒家文化,但用了外国人能听懂的语言去讲述,让中国武侠片在国外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而这一成功与李安对国内外文化的深刻了解是分不开的。节日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积淀,对国外节日文化的抵触,也会让我们读不懂国外文化,更“翻译”不好中国故事。
自尊者善,自信者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内心里就要坚信国家在发展,我们在进步,在文化交流中适时转变心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更要自信地去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外来文化交流,在汲取新时代营养的同时,散发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文/冯梦玉(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冯梦玉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