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美团被爆杀熟外卖会员”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有用户发文质疑,美团对会员用户实施差别待遇。对此,美团外卖回应称不存在差异定价,会员配送费更贵与会员身份无关,是因为定位缓存造成预估不准;目前已成立专门团队,正在进一步沟通解决问题。(12月18日《南方都市报》)
同一家外卖,同一个下单时间,同一个配送位置,在开通会员后,配送费却比非会员高?在该起事件中,认错致歉固然容易,但需要追问的是,此类技术问题是否常见,是软件设计有漏洞,还是确如用户反映,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伤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对于涉嫌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司法该如何有效介入?作为监管部门和服务提供单位,应各自承担起怎样的责任?上述问题,必须在平台发展运营的过程加以解决。倘若失去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和保护,也就难以建立起人们的安全感,间接失去了公平互信的市场。
事发之后,平台方迅速回应用户关切值得肯定,但不能就此戛然,第三方调查取证,汲取教训并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才是题中应有之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处理不能自说自话,不管是无心之失,还是别有用心,涉嫌杀熟行为都不能动辄“甩锅”手机定位和缓存,让消费者权益裸奔。这显然与涉事企业的行业地位不相匹配,与人们对其建立的信任相去甚远。主管部门要积极介入,引进第三方权威机构,作出公正判定,同时平台也宜举一反三,在软件完善、服务流程等方面查漏洞、补短板。
近年来,随着在线消费的迅速发展,“大数据杀熟”等乱象也随之而来。现实中,同一家店吃两三回就涨价、开通了会员反而满减金额减少等带有“差别对待”意味的杀熟频频上演,超半数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但大数据杀熟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消费者维权时常面临举证难的窘境。如何避免杀熟,成为大数据时代一道紧迫的课题。
10月1日起,《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对于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旅游者消费记录、旅游偏好等设置不公平交易条件的行为进行禁止,不过《规定》适用范围较为有限,加之目前关于大数据杀熟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判定是否“杀熟”的界限比较模糊,经营者往往以新人红包、新人专享、时间点不同或系统出错等理由予以否认,也呼唤主管部门通过行政立法对大数据杀熟加以厘清,将评价权保障、消费者信息使用等热点纳入监管范畴,与时俱进升级监管手段,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真正让消费者拥有一个舒心的消费环境,同时对真正的价格欺诈行为依法制裁。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他们真正在意的,不仅是产品和服务是否涨价,还有是否得到了平等公正对待。如若平台执意反其道而行之,搞起“大数据杀熟”,最终损害的不只是消费者利益,也必将自食恶果。
来源:红网
作者:孔德淇
编辑:化定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