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摩擦,我的滑板鞋”,那个在2014年凭借一首魔性洗脑神曲《我的滑板鞋》一夜间火遍大街小巷的庞麦郎再度被网友广泛关注。只不过,这次是因为他的经纪人透露其已经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住进了精神病院。
当年一些媒体报道中拥有艺术理想、成功逆袭的“小镇音乐鬼才”在沉寂多年后,以这种方式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着实令人唏嘘。和最近的“小马云”事件一样,很多网友不禁感叹流量的薄情:当年爆红时经纪公司眼中的“香饽饽”,在失去了“利用价值”后被无情地抛弃、无人问津,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可谓“成也流量,败也流量”。
但如果人们仔细思考,或许就会发现:把每一个“天才”的落寞仅仅归结为流量的薄情,似乎也有些草率。那种被巨大名利诱惑“迷住双眼”、不愿放手的心态,似乎才是让“飘在风口上的人”忽略了流量的“翻脸不认人”,总幻想“东山再起”的更为重要的原因。
应当说,曾经误打误撞进入流量漩涡中心的人,在被淹没前也是有着挣扎着逃出的可能,只不过都因为割舍不下那份流量带来的红利,或者对可能面临的颓势视而不见,最终热度退去,惨遭抛弃。庞麦郎错以为流量“赏识”了自己的才华并因此深陷其中,殊不知流量只认得“爆红”这一无差别的身份。可以说,当初身在流量漩涡中、一夕爆红的庞麦郎既没有对自己的明确认知,同时也看不清“流量捧红”运作逻辑背后的“青面獠牙”:如果没有更加“惊世骇俗”的作品产出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带不来持续的讨论度、曝光度,流量自然不会在庞麦郎身上多待一秒。
《我的滑板鞋》之后,庞麦郎再也没有能够真正拿得出手的作品,反倒是在迷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身份造假到版权争议再到行为暴力,流量“捧红”了庞麦郎,但他并不清楚人们并不惊叹于他自认为的“音乐才华”,而仅仅将他当作“审丑”“求异”心态下的消遣品。没有弄清楚流量选择他的原因,自然也就没有危机意识。流量捧红了庞麦郎,也彻底让他丧失了“逃走”的意识和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或许“装睡”的他根本不愿在流量曾经带给他的美梦中醒来,依然幻想着下一阵流量之风可以再将他高高吹起。流量热度虽然慢慢褪去,但是曾经的“荣耀”已经彻底让庞麦郎在其扮演的“叛逆”角色中渐渐迷失。明知没法凭借一首滑板鞋“一次性吃到饱”,却偏偏奢望一劳永逸,人们批评“流量吃人”的薄情,却往往忽视人性中的贪婪和惰性。从一年几百场商演到一场演唱会仅有7个观众,庞麦郎不可能对这种巨大落差下的“流量转移”无动于衷,只不过最终还是输给了“下一次必定翻盘”的赌徒心态。流量给他开了一扇门,也不想让他离开,但最终把门关死的,仍然是庞麦郎自己。
庞麦郎今天的窘境,的确不能全怪流量的薄情。那些明知凶险、本来有选择机会的“牺牲品”,最终还是少了对流量、对自身的清醒认知,败给了自己的执迷不悟。这样的思考,并不是要为流量“辩护”,而仅仅是要提醒人们:在“流量”层出不穷、迅速扩张的当下,人们对于其本质、运作逻辑的认知也要努力跟上。
流量薄情人有情,归根到底,一颗不被欲望填满的心,一种“进得来也出得去”的本事,才能真正让人在充满诱惑的路上不被流量“牵着鼻子走”。
文/吕行(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吕行
编辑:化定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