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13日的《电视剧品质盛典》上,侯鸿亮第四次荣膺“品质制作人”的奖项,而当晚盛典的各大奖项也几乎都与其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联,或为其担纲制片人的作品,或为其背后团队“正午阳光”所投资的项目。
回望侯鸿亮的影视之路,从早期展现移民史的年代剧《闯关东》,到历史题材剧《北平无战事》,再到古装剧《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都市剧《欢乐颂》《都挺好》……其作品屡屡飘红的缘由我们从中可见一斑,最为明显的就是侯鸿亮选剧一贯的风格——高水准、大情怀、深主旨。正因如此,他也被广大影迷亲切地称为“侯大大”,这些都足以证明业界及公众对于侯鸿亮作品的信赖和认同。
2020年,突发的疫情催生了电视剧市场新的增长点,广大公众对于高品质影视作品的需求高涨;影视剧行业也由此震荡洗牌,大众不再满足于同质化竞争的电视作品,多元化题材成为新的行业走向,女性话题剧、悬疑剧等呈现井喷的态势。此外,在新时代进程中,如何转变大众对于主旋律作品的刻板印象,如何让主旋律与商业化有机结合,这些都成为业界集中思考的关键命题。
在这样的变局下,侯鸿亮及“正午阳光”同样受到了影响,一是疫情期间既定项目无奈停摆、二是投资人趋之若鹜、剧本纷至沓来也使得团队未来发展的方向变得悬而未决,侯鸿亮最终所呈现的答卷是——2020年末,展现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嬗变和觉醒的《大江大河2》热播;2021年开年伊始,描绘上世纪90年代,人民大众与扶贫干部共建“闽宁镇”图景的扶贫剧《山海情》推出,二者都收到了市场和大众的积极反馈。
换言之,侯鸿亮及“正午阳光”扎根群众,贴合时代的基调成长为他们的“不败金身”,在市场需求与人民需求中找到契合点,把握市场痛点、专注大众关切,加之随着经验的累积,团队上下对于主旋律作品的制作愈发娴熟,作品的理解和表达也更深入人心,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凡“正午阳光出品”总能成为“爆款”。
在重大历史时刻,电视剧作为一种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不能缺席。在新时代进程中,如侯鸿亮一般精益求精、好上加好的电视人更不应该缺席。侯鸿亮曾在一档节目中说“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正午阳光’,虽然电视剧是一个市场行为,我们希望能在市场行为里存续更长时间,但作为一个与文化、影视相关的公司,我们希望能留下的是一部部真正的作品,希望正午阳光的片子可以随意给任何人看,也希望我们对这个社会的理解能够照亮人。”这样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需要更多的影视工作者承担起来,因为对于影视创作来说,这是一个来之不易、蓬勃向上的时代,需要我们愈加珍惜,让优秀作品说话;回归理性,不再唯“流量”是从、顺“资本”而为。
“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这是广电总局对于《山海情》制作的要求,面对新时代的创作环境,此三点应自发成为越来越多优秀影视作品的终极追求。“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优质的电视作品,就是能在人们心中扎得下根,留得住痕,它既不能因为曲高和寡以致脱离群众,也不可粗鄙低俗而树立错误的精神坐标。紧贴时代脉搏,顺应历史潮流,记录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刻画人民群众努力奋斗的美好追求、讲好中国人民自己的故事,相信这既是影视工作者的毕生追求,也是影视工作者的时代荣光。
姿态放低一些、再低一些,亲眼去观察人民生活的广阔天地,俯下身去轻嗅脚下泥土的芬芳,让一个时代的特殊烙印深入人心、把芸芸众生的人情百态注入生活,使氤氲的烟火气抚慰人心——希望新时代的影视工作者立志于此,并不懈追求。正如侯鸿亮在第30届金鹰奖上所说“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一定是我们电视剧最大的支撑,我们感恩于这个时代。”
文/尉天晋(郑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尉天晋
编辑:化定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