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维扬书生
4月25日,教育部官网公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要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在保证体育活动时间方面,通知要求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4月25日 澎湃新闻)
教育部的这一《通知》初衷无疑是不错的,但是问题来了:谁来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呢?
众所周知,作为最高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官网公布的《通知》毫无疑问会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执行的规定,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确保体育课不被语数外等“主科”挤占,从理论上说,教育部《通知》精神在学校执行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受现行学校考评、教师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影响,不少学校尤其是毕业班级的体育课被语数外等“主科”教师“借用”也是常事,体育教师碍于情面也不会与“主科”教师据理力争,学校领导大都也会对此持默认态度,毕竟学生升学成绩上去了,教师脸上有光,领导脸上也有光。
可以说,保障学生校内1小时体育活动,在学校层面会面临“缺斤少两”的窘境,而保障校外1小时体育活动则更加困难,毕竟校外体育活动的执行主体是家长,而不是教师。教师充其量可以给家长提出建议,却无权指挥或强迫家长安排孩子进行锻炼,虽然体育教师也可以布置些体育锻炼作业,但因为教育部的《通知》对家长来说丝毫不具有强制性,家长是否能按照教育部的《通知》精神和体育教师的建议去做,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
尽管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早期参与体育运动,尤其是运动选择得当,不但能为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更能锻炼孩子的智商。“每天锻炼1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道理家长也不是不懂,但是孩子在家锻炼的时间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现递减趋势,也是不争的事实。杭师大附属丁兰实验学校二年级的一个调查发现,90%的学生都能在家完成一个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运动项目主要以跳绳、坐位体前屈等为主,不少家长也参与其中,和孩子一起运动。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家长对孩子学业和前途的焦虑与日俱增,尤其是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不少孩子放学回家后就被家长送到各种校外培训机构继续补课去了,回到家里后,孩子既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又要完成培训机构布置的作业,有的家长还额外给孩子布置一些作业,没完没了的作业让孩子抬不起头来,哪里还有时间参加锻炼?再说,在家长看来,每天有没有1小时锻炼时间并不重要,成绩上不去,考不上名牌学校,影响的是孩子一生的前途。
毫无疑问,保障学生每天校外、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只是看起来很美,在具体落实时无疑会面临两头打折的情况。要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既要靠学校领导严格按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执行,加大督查力度,更要靠家长提高认识,自觉配合。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微信群、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转变家长对体育锻炼的错误认识,引导家长把体育当作一项学习任务,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菜”,并帮助家长指导孩子锻炼,以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
来源:红网
作者:维扬书生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