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国祥
北京家长冯女士的孩子跃跃在一所学校读四年级,至今没上过任何奥数、英文课外班,没参加过杯赛或拿过什么奖项。“从标准化考试的维度看,他没有特别的竞争优势。”冯女士说,“但他就是我期待的样子——乐观、善良、真实、健康,喜欢用绘画表达自己,善于与人交往、与自己和解。”跃跃会唱着歌完成作业,也会花一个多小时制作一本漫画书。(6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这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可贵的“躺平”。冯女士说:“用昨天的方法教今天的学生,其实是剥夺了他们的明天。”这更是难得的清醒。但是,冯女士的理性和淡定能够坚持到孩子的明天吗?
冯女士与电视剧《小舍得》中欢欢的家长南俪像极了,不管别的家长如何绞尽脑汁帮助孩子“抢跑”,她就在自家欣赏自己的孩子无忧无虑,让孩子按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学习和成长。但后来,残酷的现实让南俪醒悟到“抢跑”的必要性。她精心设计出打配合见效快的专有“跑道”——用成绩优秀的米桃刺激女儿欢欢提升成绩,自己上阵,做女儿功课学习的贴身辅导。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在孩子读小学时,我也经历过南俪一样的转折。
有一种说法是:是否改变自己的某种坚持,不在乎你意志有多坚定,而在于诱惑你的砝码有多大。多么希望冯女士的理性和淡定能够持续下去,但人毕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家长一般是当前教育生态环境的产物。每一个家长身边,一定不乏虎狼式的“子悠妈妈”,每一个孩子身边,一定不乏鹤立鸡群的“米桃”,“欢欢”也难说永远会满足现状,社会上更是不乏“择数”和“大神”。要改变学生学习“抢跑”,靠冯女士这样极少数家长的超常冷静与理性不行,做大优质教育蛋糕和促进教育均衡与公平才是根本出路。
《小舍得》中两个先后“抢跑”的孩子,命运在剧终时柳暗花明,只是,这个大家庭的祖孙三代人走过千山万水,获得了局部“群体免疫”的结果。前面仍然还有万水千山。但孩子教育和成长何止是一个大家庭的事,没有整个社会对教育“抢跑”的有效免疫,一个学生、一个家长、一个家庭,在巨大的浪潮和压力面前,不管是主动“躺平”,还是被动“躺平”,你都不能奢望“躺赢”,也很难真正抵达明天的彼岸。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