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毕业季的来临,大学生求职话题又引发关注。近日,985高校毕业大学生花4万元买大厂实习机会的新闻,再次将“付费实习”带到公众视野前。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同比增加35万;中国青年网近日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八成的大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76.29%的大学生认为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是就业中最令人困扰的事情。后疫情时代,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不少大学生也意识到,一份名企实习对实现简历的“华丽转身”、增加就业砝码有多重要。
其实,付费实习早已不是新鲜事,近几年来,付费实习乱象频频被媒体曝光,现在在网络平台上搜索“付费实习”“付费内推”等关键词,依然可以看到这类花钱买实习的广告。目前我国也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和监管措施对此类现象进行约束治理,付费实习市场越来越火爆。付费实习的灰色产业链有待取缔,大学生也务必警惕其存在的风险和危害。
正规企业的招聘、内部推荐均会有公平公正的选人流程,付费实习涉嫌违反法律。去年,腾讯等多家企业就已发过声明,称公司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机构或个人对外提供有偿的面试和工作机会,也从未提供任何远程在线实习或工作项目。这类实习通常由中介和企业员工擅自操作,往往未经过企业的授权或认可,不在企业人力资源的正规流程之中,极有可能涉嫌合同诈骗罪、伪造公司印章罪、非国家工作人员行受贿罪等。
试想,今后应聘的企业在经过背景调查后如得知实习证明的真实来历,还会录用此种涉嫌参与违法犯罪、缺乏道德自制力的人吗?为了一个名不副实的实习经历而承担给人生增添一道污点的风险,实在不值。
从报道来看,付费实习价格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明显价格虚高。如若是付费之后真能拿到中介承诺的回报也就算了,但多个案例表明,有的人付了钱,培训机构、中介和介绍人立马携款跑路,而有的人虽收到“货”,实际到手的“货物”却大打折扣——给自己培训的负责人、下达任务的领导、与自己一起工作的“同事”很有可能全部都是演员,根本不是真正的企业员工。
这样的实习,自然也就谈不上质量保障,对实习生来说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对于自身业务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拿得了一时的实习证明又如何?靠走捷径获取的虚假荣誉,迟早会在今后的就业工作甚至面试的过程中就被戳穿。
大学生找实习或工作,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最终会损害自身利益。应踏踏实实努力提高自我就业素养,并通过多重可信渠道了解企业招聘信息和流程,通过公平的竞争获取就业机会。为防止上当受骗,对于任何需要付费的实习、工作,请大声说不。
文/李健伦(广西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李健伦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