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紫
“双减”政策一落地,教培行业面临重大变局,各大校外培训公司纷纷变更经营范围。近日,#新东方转型培训父母#的话题迅速冲上微博热搜榜。针对新东方此次推出的家庭教育课程,不少网友吐槽:这一代年轻父母属实不容易,学生时候自己补课,没想到现在为了孩子又要去补课。
尽管新东方立即就此事作出了说明,表示这是一个误会,但是细细研究就会发现,国家这次出台如此强硬的措施,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家庭和学校。如果说,之前校外培训机构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科课程进行补弱扶强,那么现在就是要从根源上去补救,教育的内功就是家庭教育水平,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同时,家庭教育近年来一直是两会热议的话题,自2015年以来,国家每年都有一些推动家庭教育的大动作。今年1月20日,家庭教育法草案正式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更是标志着我国的家庭教育正式纳入法治化轨道。由此来看,家庭教育板块前景大好,既有国家政策扶持,又有实际家庭需求,所以,教培机构转型发展家庭教育未尝不可。“培训父母”可以有,关键看“怎么做”。
消除公众的偏见,与学校合作开展公益性讲座,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这是教培行业首先要做的事情。当下一提到家庭教育的培训,公众的第一直觉就是把父母拉到书桌前,老师一边敲黑板、父母一边记笔记的刻板教学模式,很多人质疑这是教培机构针对“双减”政策做出的策略调整,但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名义上是培训家庭教育实际上仍然是在辅导学生功课。由此可见,公众对于家庭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要想更好地推进教育生态的建设,让家庭教育更加智慧有效,首先就要消除公众的偏见和疑虑。
不得不说,近些年教培行业为了逐利竞争,催生了家长的焦虑,也变相催生了教育内卷化现象,公众对教培行业的好感度一再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家庭教育培训,就必须要减少过度逐利的痕迹。不妨通过与学校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针对家庭教育开展一系列的公益讲座,为家长提供一些公益性的服务和帮助。缓解家长的焦虑,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这才是教培行业应有的作为。
另外,教培行业也要形成规范权威的行业标准,提供真正契合市场需求,真正符合国家政策、真正贴合家庭教育诉求的内容和产品。事实上,很多教培机构多年前就已经在做家庭教育的探索了,比如新东方在2008年成立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联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国家学术机构),面向家庭教育从业者开展线下培训;精锐教育则主营线上低价课程,以公众号“家学宝”、中华家教app、东方卫视的节目《教导有方》作为引流媒体;好未来则是将AI和教育深度结合,抢先关注家庭客厅场景。
同时,继国家人社部取消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后,市场上涌现了一大批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班。证书的颁发单位则是五花八门,国家学术机构、教育部直属机关、人社部下属单位,等等。而他们所使用的培训教材也是各不相同,这也就很难保证市场上的这些“专业人士”是权威的、值得信赖的,目前整个家庭教育领域的培训是缺乏行业标准的。所以那些能够真正了解社会教育现状,真正懂得家长需求,并且能够真正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指导与服务的培训机构,未来一定会有良好前景。
对于教培行业来说,现在必须遵从国家意识,让教育回归根本,以一切有利于孩子为出发点,做好政策导向,如此,教培行业依然可以焕发新的生机。
来源:红网
作者:叶紫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