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陆续开展工作,以落实中央所下发的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文件。8月17日,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的北京表示,要在新学期推出一批“双减”政策的落实举措。这其中,“教师跨校、跨学区流动,辐射优质教育服务”的内容备受关注。
北京将师资流动作为“双减”的重点内容,为其他地区开了个好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教育内卷化愈演愈烈的根源;而优质师资的分配,是教育资源分配的核心问题。家长挤破脑袋,也要将孩子送进“名校”,无非是看重名校背后的强大师资力量。因此,实现优质教师流动,拉平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步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是落实“双减”政策不可或缺的举措。
然而,想要打破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僵局,实现师资流动,还需克服重重困难。名校集中优质师资、垄断优质生源的现象由来已久,教育高地“独大一方”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正是上世纪中期我国实施“重点学校制度”的产物。几十年来,在此制度下,一个相对稳定的教育资源分配格局已然形成。想要在短时间内将其打破,实现教育资源分配格局的重构,难度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师资流动存在大量现实问题: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工作条件不同,评价机制、工资水平有异,教师能否适应频繁更换的教学环境,能否在短时间内熟悉新一批学生,答案都是未知的。同样,师资流动也给学生带来新的挑战:他们需要频繁适应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不断与老师相互磨合。
实现教师流动虽困难重重,但并非无例可循。当前日韩两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均实行教师流动制度,教师每4年需流动一次;我国山西、辽宁等地的某些政策也可为师资流动提供借鉴。此外,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师资流动的大方向正确,细节处的保障措施也要跟上:政府应为流动教师提供通勤补贴、为离家远的教师安排教师宿舍、科学合理地安排流动时间等。当然,一个新政策的推进,还需要强大的决心和魄力。改革的目光应投向全社会的教育公平,不能让某个人、某个学校、某个地区的利益得失干扰改革进程。
“双减”不应浮于表面:作业减,考试增;上课时长减,课外辅导增。这样的做法看似减负,实则“越减越负”。要想真正实现双减,就要溯源寻根,才能标本兼治。而这个根源,正是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教育公平。这不仅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
文/任姿颖(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任姿颖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