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旋律电影频“出圈”,内在规律是什么?

来源:红网 作者:周天笑 编辑:刘昱 2021-10-11 19:54:32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受疫情影响,今年电影市场的整体表现相对平淡。可喜的是,国庆档在《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两部主旋律影片的带动下,票房持续走高。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国庆档新片票房总额突破46亿元。《长津湖》上映以来,更是打破了中国影史国庆当日票房历史冠军等十多项纪录。

主旋律影视作品屡屡成为“爆款”,正形成某种现象级的传播效应。一波波追影热潮,让越来越多革命历程的艰难险阻、英雄先烈的震撼事迹广为人知。大量作品赢得了口碑、斩获了票房,更成为热门社会话题,这背后有其内在规律。

首先,从其自身出发,守正创新是主旋律作品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以影片《长津湖》为例,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场扭转战争态势的关键战役。影片取材真实历史事件,用艺术化的手法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不屈不挠,抗争到底的精气神。在遵循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影片又从细微处着手,融入个性化表达,塑造了一个个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通过影片,我们在回望那段烽火硝烟的历史时,不仅记住了著名将领,更为真实历史事件中的平凡英雄动容。

其次,主旋律电影也在不断追求高质量、高口碑,走向“精品化”。只有抵达观众,才能实现主流价值的传递。因此,比起“大片化”,主旋律电影更需要做到的是“精品化”。好的主旋律作品是时代的回响,能够超越时空,超越年龄,超越性别,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放眼“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主流电影,很重要一点就是,影片艺术创作回归电影本体,越来越多的宏大叙事中,凸显了小人物带来的家国情怀,表达了对个体命运的殷切关怀,电影中主流价值观表现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被拓展,所以电影传递出的主流价值才能直抵人心、引发共鸣,在市场形成强大的感召力。

近年来,主旋律影片越来越贴近市场,获得了较高的商业价值,这背后离不开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提高。自动控制、无人机、机器人和机械臂等高科技手段弥补了电影常规摄制方式的不足,为观众带来全新视角和奇观感受,彰显了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准及发展潜力。当前,中国电影不仅面临好莱坞高工业水平电影的挑战,也正迎来互联网的挑战,中国电影只有在电影科技、镜头语言等方面全面创新,才能重新塑造院线电影的魅力,让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影院。

作为一种传播现象,红色题材成为热门主题看似出乎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在很多人的传统印象里,“红色题材”和“流量爆款”很难扯上关系,但事实说明,“主旋律”并非架空的概念,它根植于浩荡的历史长河中,深藏在民族的精神谱系中,那些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故事,本身就是最大的“流量担当”。随着大国复兴的脚步,中国人对本国制度、道路、理论、文化的自信与日俱增,对党史国史的“寻根冲动”,恰是这份朴素情感的集中释放。正如有人所评价的,现在的“主旋律”正变得愈发“沉下来了”。这种“沉”,是创作态度,也是创作铁律。也只有在真切立体的叙事中,才能将宏大叙事落入人心。

总而言之,主旋律大片火爆电影市场,是电影大制作、高质感与观众爱国热情同频共振的结果。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中,期待能够激活主旋律作品绵绵不绝的发展能量,打造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不断充实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也期待电影市场能够百花齐放。

文/周天笑 (苏州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周天笑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10/11/1028071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