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跃成
我国有近3亿农民工,春节日益临近,让农民工安“薪”无忧过年是件大事。据中新经纬统计,31省份全部出手整治欠薪,要求在2022年春节前全部清零。(1月8日 中新经纬)
几乎每年年末岁初,为农民工讨“血汗钱”的声音不绝于耳。类似报道很多,欠薪“清零”成了社会年末岁初关注的民生大问题。但是,为什么年年都有这个问题,年年都要采取专项行动来讨薪,不讨的话就拿不到应得的工资呢?
其实,国家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是非常关注和重视的。制定有《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用法治手段加大治理欠薪顽疾。政策规定的制定、实施,有效保障了农民工按时拿到应有报酬。可是,这些制度的落地实施、执行过程中,却存在地方不重视、不作为,工厂企业不执行、不遵守,农民工自我学习、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让制度规定的作用逐层衰减,削弱了政策规定的强大保护作用,无法收到预期效果,导致了欠薪问题成了老大难,陷入年年追年年欠的怪圈。
事实证明,欠薪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要很好解决欠薪问题,单有政策规定还远远不够,还得各方共同参与,戮力作为。通过制度的建设、完善,各级政府、社会的重视,工厂企业认识的提高,农民工维权意识的提高等,形成合力,提升热度,方能达到治理欠薪工作的长效和实效。
首先是地方政府要提高站位,把农民工被欠薪问题提高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高度去重视,不断提升有关工作的执行能力,坚持常抓不懈。不以文件贯彻文件,不以突击代替平日的关注,不以年末一次性发力代替全年细微的工作。在政策贯彻实施中,要真刀真枪,切中要害,抓住产生欠薪关键点、切入点,拿出切合地方和企业工厂发展的解决办法,釜底抽薪。如按照规定对未满足施工所需资金安排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或颁发施工许可证、建立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对拒不支付拖欠工资的可依法申请强制执行,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等等。从重处罚违规工厂企业和私人老板,形成强大震慑作用,为治理欠薪发挥政府的影响力。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工厂企业的帮扶工作,对年底资金紧缺的,善于从政策、贷款等方面雪中送炭,缓解燃眉之急,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发出。
再者,工厂企业要提高认识,辩证看待欠薪与发展这个问题,箍紧“欠薪即违法”的金箍圈。从资金使用安排、生产流程上梳理好企业效益和欠薪之间的关联关系,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同时,安排好专门资金解决农民工的工资。特别是年底资金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更要合理采取把工资发放时间前移等灵活办法,避开资金使用高峰期,确保农民工工资不受年底工程结算等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足额发放。与此同时,工厂企业还要对其他可能影响工资发放的问题做好预案并加大监督力度,像对工程施工、或层层转包等等容易引发债务链环节,加强管理,严禁以各种借口截留农民工工资。
再有,农民工要多学习国家相关保护政策,提高自身法律素质,用法律来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侵害。劳动报酬是农民工工作所得,谁也不能剥夺这个权利。对于欠薪侵权行为,农民工要拿去法律武器,向有关部门投诉,甚至起诉,通过法律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既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倒逼了工厂企业对欠薪问题的重视,使工厂企业重新认识了欠薪对自身、对社会的影响,更好约束自己的行为、全力做好不欠薪工作。
来源:红网
作者:黄跃成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