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守护不是守旧,非遗求新才能传承发展

来源: 红网 作者:张歆悦 编辑:张瑜 2022-01-14 17:34:20
时刻新闻
—分享—

文章顶部青椒.jpg

可爱的寿桃、卡通的生肖、精致的玫瑰……一个个生动的形象令人眼前一亮,谁能想到,这些装饰品其实是由真正能吃的馒头做成的呢?

近日,山东威海的花饽饽手艺传承人于丽丽,因制作各式的花样馒头走红网络,非遗也再次向我们展示出了它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此番将非遗市场化、与国潮进行结合的求变之举,是非遗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探索出的新方向。这种走出“深闺”的破圈尝试,让非遗成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与生活,被更多人了解与喜爱。它向我们证明了,非遗并非曲高和寡遥不可及,走出“深闺”,恰恰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饱含着深厚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更是联结着中华民族情感的纽带。然而,不少非遗面临着的,却是无人问津、即将失传的尴尬现实。观念守旧导致未探索新出路,没有做到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恐怕是原因所在。非遗的破局势在必行,只有跳出传统固守的圈子,从内部击破壁垒,明确“守护不是守旧,求新才有发展的观念,积极寻求非遗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才能让非遗活化传承,让文化之脉生生不息。

无论是河南卫视“节日奇妙游”的频频出圈,还是直播活动“非遗焕新夜”联动非遗传承人受到大众的好评认可;无论是广州必胜客非遗主题餐厅的打造,还是石桥古法纸浆画、唐卡书签等非遗文创产品的走红,无不展示着非遗IP活化发展的新渠道。越来越多的非遗也通过二次创作焕发出崭新的生机:木雕匠人卢正义从红木中“抽出”栩栩如生的动漫角色,吸引大批年轻人的兴趣;戏腔“女团”走红网络,用京剧改编、演绎古风歌曲,传播戏曲文化;古老的侗族传统手打织带摇身一变,成为时髦的中国风织带耳环;B站中秋晚会更是将非遗技艺搬上大荧幕,花车斗彩带领观众重回盛唐,展现盛世之奇观。非遗一次又一次向我们证明着它出色的文化魅力,它从不是只能束之高阁的远观之物,而是可以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展现其丰富价值的宝贵财富。

此外,将非遗变成新国潮,除却能加强关注度外,又能够促进地方的就业与发展,为城市打造一张优秀的名片。于丽丽的花饽饽工厂带领80多名留守妇女走出农村,发掘自身价值的同时继承发扬传统手艺;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的成立助力了36位绣娘脱贫致富,让苗绣搭载着“一带一路”的乘风快车走向世界;被称为“非遗之乡”的丹寨,更是创设了非遗与旅游业相融合的文化体验游新模式,大力助推了乡村振兴。通过充分挖掘保护非遗文化基因,使其活起来、传下去;培育文明乡风,涵养良好民风,让更多群众在非遗文化的滋养中动起来、富起来。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应政策正保护着非遗的发展,例如给予手艺人们补贴,帮助他们更好地传承非遗。非遗传承不仅需要物质保障与文化情怀,更应与当下主流结伴相行。利用好国潮顺风车,让非遗从“深闺”走向大众,加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非遗智慧结晶延绵不息,世代相传;非遗匠人的精神传承也会历久弥新,永不磨灭;非遗文化瑰宝也能流芳百世、闻名遐迩。

文/张歆悦(黑龙江大学)

来源: 红网

作者:张歆悦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1/14/1077340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