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张之洞》的“炮灰”式上映引发关注。据悉,1月7日电影上映首日仅卖出3张票,上映第6天便悄悄下档,总票房仅2018元。导演表示因影片商业价值不够导致上映和排片遇到困境,对此深表遗憾。(1月15日 《每日经济新闻》)
张之洞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其相关影片为何遭遇票房困境?网友对此众说纷纭。或是调侃影片名字过于死板,或是认为电影缺少宣传,或是将重点放在影片题材,认为历史题材更适合电视剧等等。然而,在众多声音中,“谁是张之洞?”竟然被不少人点赞,令人啼笑皆非。
谁是张之洞?这一疑问恰恰折射出许多人历史素养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不了解历史人物、对历史不感兴趣使历史题材电影较喜剧等题材而言竞争力较弱。另一方面,大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对历史曲解、改编,让观众对影片反映的历史真实性产生怀疑。而这些似乎正是影片被认为商业价值低的原因所在。
然而,历史题材电影真的没有市场吗?事实上,《张之洞》电影票房受到关注后,不少人表示愿意到影院支持影片,微博、抖音等平台都出现了科普张之洞的图文或视频,让更多人愿意了解历史知识、尝试人物传记类型的历史电影。此前的高票房影片如《战狼》《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电影成功之前,其题材也并不被看好,票房大卖之后同类题材电影才大量涌现。可见,题材并不是关键的限制因素,不论电影票房如何,历史类题材电影的上映至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当然,仅仅有观看意愿并不能化解票房困境,电影宣发同样重要。不可否认,观众对影片的期待值是影响院线排片的重要因素,没有排片,票房自然是空中楼阁。就算影片顺利上映,也会有不少人因电影海报和预告片不够有吸引力而被“劝退”。《张之洞》就面临海报过于“古早”的问题。除此之外,电影不能仅靠题材作为“制胜法宝”。当前影视资源丰富多样,严肃的题材并不是观众“买账”的理由,观众更加重视影片的质量,而不是宣传制造的各种噱头。
历史题材电影该走向何方?在群众不断提升历史文化素养的同时,相关部门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在加强审核的同时,避免优质影片因商业价值低无法进入院线;影院和线上渠道需要从多方面评估影视作品,丰富衡量指标。当然,最核心的依然是电影制作团队,需要重视电影制作到宣传的各个过程,紧跟时代脚步,创作无愧于时代、符合社会主义文艺期盼、为国家和民族铸魂的优秀作品。
文/吴舒悦 (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吴舒悦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