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课间爱国教育获赞,教育本就不该是照本宣科

来源:红网 作者:孙君瑶 编辑:刘昱 2022-03-13 20:46:29
时刻新闻
—分享—

bac8f8b7-b646-4bbc-a914-4d89489a3544.jpg

□孙君瑶(扬州大学)

近日,重庆工商大学一名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老师在为大一学生上课时,利用课间播放了一段祖国用最高礼遇迎接烈士归国的视频,并在黑板上用短短十二个字:待我回家、代我回家、带我回家,涵盖了他们的一生。这“一堂课”让在场学生深受震撼,纷纷泪目。(3月12日 《人民日报》)

这位教师在短短的课间用一段视频,十二个字,完成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这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力、震撼力远胜过照本宣科。这不由得让我们去思索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样的课堂才能被称之为是生动的、使学生从中获益良多的课堂?我想这位教师向我们诠释了只有注重一门课的人文性作用,不让教学止步于知识,将课程中人文性内核与工具性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走入课堂,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完善品质。

大中小学的每一门课程都兼具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作用。例如,中学语文课程既需要帮助学生正确学习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又具有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理解、传承中外优秀文化的作用。中学历史课程既具有帮助学生掌握特定时期的基本历史知识的作用,也具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帮助学生以史明智的作用。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作为中小学教师既不能“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也不能仅作知识的填鸭器、搬运工。

特别是在“双减”的教育政策之下,教师们若仅仅是注重教授课本知识,使学生一头扎进纸堆中,完成教科书所涉及到的全部内容的学习,这无疑是形式上的双减,最终可能导致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因此,这就更加需要教师们提炼人文性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熏陶。如重庆这位老师一样,通过人文性知识的熏陶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相应的情境,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感悟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

在更加看重教育质量的今天,类似重庆这位教师于无声之处感染学生的教学方式,以及让学生停下笔尖抬头看看窗外美丽云朵的教育更应该被提倡。因为我们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某一知识、顺利通过某一门科目的考试这么简单,我们更需要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学生自主学习意愿和能力的提高,是达到“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帮助学生最终能够独立应对人生这场大考。

来源:红网

作者:孙君瑶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3/13/1100381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