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舆论推动不应是关键,防治校园暴力更要走“心”

来源:红网 作者:黄皓阳 编辑:陈乘 2022-04-06 19:47:54
时刻新闻
—分享—

文章顶部青椒.jpg

□黄皓阳(广西大学)

近日,安徽颍上县政府新闻办公室就网上流传的“学生被多名同学煽打”视频作出回应,表示相关视频反映属实。消息一出,当地公安机关随即对涉暴学生给予处罚,涉事学校相关负责人等也相继接受处罚。(4月5日 澎湃新闻)

纵观这起校园暴力事件发展过程:网络曝光、当地重视、处理责任人、安抚受害者,从产生到解决,网络舆论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笔者不禁思考,需要网络舆论介入,才能促进校园暴力事件的解决,如果没有了舆论“加持”,校园暴力事件还能得到妥善解决吗?

诚然,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网络舆论也是推动诸如校园暴力等事件解决的新方法,但是,我们不应让舆论推动成为解决校园暴力的关键,而应该筑好学生心理健康等“心”防线,让防范机制发挥作用,将校园暴力扼杀在摇篮之中。

在中小学,学生仍处于未成年,身心发展尚未完全,自我保护意识、能力还比较弱,而中小学又是校园暴力多发阶段,如不对其进行合理的身心引导,会让暴力种子趁虚而入。校园暴力案件中,一半以上是因为发生口角、小摩擦等日常琐事而引起的,遇到事情不知如何解决,内心敏感不愿意让家长老师知道,只能寄期望于“拳头”之上或者忍气吞声逃避,久而久之,势必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很大不良影响。

校园暴力防治,关键在于学生主体。2017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以及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提出学校应当加强教育和培训,形成具体的防治措施,这些都是防治校园暴力的新举措。这些新举措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核心:学生主体,忽视他们身心成长的规律。

面对青少年学生群体,我们更应从“心”出发,筑牢防治校园暴力的心理防线。国家相关部门对未成年人网游时间作出限制,减少暴力、色情等网游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并规定学校每日不能少于2小时的运动时间,让学生从学习压力中释放出来,加强身心健康;《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特别将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纳入其中等等,都是关心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行之有效的举措。

当然,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也不应是“揠苗助长”式,在中小教育实际中,合理安排和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还应注意根据学生年龄阶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在小学、初中、高中侧重选择三个层次中的不同内容开展社会、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小学阶段以学校生活与学习适应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要内容;初中则以青春期教育、代际关系调适、情绪调控等为主要内容;高中应围绕学习能力提高、考试焦虑调适、人生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建立预防校园暴力的心理防范机制。

令人可喜的是,《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近三年来校园暴力案件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证明我国校园暴力防治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但下降并不是杜绝,时至今日仍有校园暴力案件的发生,我们仍不能放松警惕。希望在法律、教育不断完善的今天,校园暴力终有消失的那一天。

来源:红网

作者:黄皓阳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4/06/1109327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