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磊 李珂雯 孙志东 杨曜萌(山东大学)
爱刷短视频的人,对“栓Q”这个网络口头禅一定不陌生。近日,河南许昌一小学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班上一名学生竟把全网爆火的“栓Q之歌”写进了作文中。视频发布者张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学生正上三年级,第一次写作文,看到这篇作文时觉得“互联网对孩子影响真的是太大了”!
其实,此类事件早已屡见不鲜。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每年都会有新的网络热词冒出,被学生们用在试卷中。比如,有学生将厉害的同义词写作“666”,“ABCC式”词语写下“勇敢牛牛”,用巴组词“上巴”。不光语文,就连英语试卷都在网络用语中“沦陷了”——以e开头的单词全写作“emo”……由此可见,网络用语已然破除“次元壁”,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世界,并且正在逐步侵蚀着青少年的话语体系,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表达能力。这种现象亟需家长与社会的重视与警惕。
不可否认,网络用语因其趣味性、形象性、多元性,在带给青少年欢乐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语言创造力与想象力。但是,网络用语也在逐渐消解着青少年正常的表达欲。写作文时,许多人除了“yyds”找不出其他的赞美词,描述风景只会以“好看”“哇塞”形容,再也想不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类千古名句……当青少年的话语充斥着单一、怪诞的网络用语时,便会陷入“被梗说”“被表情包说”的怪圈之中,失去了思考过程和语言文字的自我生成能力。如果现在的青少年面对心中所想难以付诸于文字,离开热梗就不会说话,那未来又有谁能够写出优美的词句,真挚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率日渐升高,网络语言的单一、极端倾向正在溢出网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蚕食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22年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其中19岁以下网民规模达1.86亿。当代青少年作为“网络原住民”,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同时也热衷于网络语言的传播。青少年因涉世未深,处于寻求群体归属的心理需求阶段,具有融入同辈群体不落伍、不被边缘化的强烈从众心态,为追赶潮流往往刻意使用一些网络语言以达到合群效果。长期浸润于低格调的网络热词下,青少年所热爱与追逐的不再是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诗与远方”,而是一个个被冠以“新潮”“流行”“个性”的亚文化与“梗”文化,严重消减着他们奋斗向上的积极性。《人民日报》就曾指出,“佛系青年”“积极废人”“隐形贫困人口”等负面网络热词的流行,看似调侃,实际上是传递、放大负面情绪,影响当代年轻人的价值判断。
如何规范青少年的网络用语,让他们在接受网络红利的同时,避免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厘清书面语与网络用语之间的边界,并不是某一方或某一个群体的责任,而是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共同打造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首先,作为青少年学生要自觉遵守用语规范,多阅读书籍积累优质词句,避免在平日书写中使用网络用语。其次,学校与家庭需要适当引导,教育孩子在正式场合下使用规范用语,鼓励孩子加强经典诵读,让他们在名著、古诗词中语言文化的魅力。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应规范网络文明建设,加强网络监督,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每个时代的语言都有其时代特征,但“美”应该成为每一个时代的共同追求。恶俗词语对语言文化的伤害不可忽视,我们理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莫让网络烂梗占领语言高地。
来源:红网
作者:徐少磊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