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北京市教委日前印发《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指南》,进一步规范本市地方课程教材开发工作。明确地方课程教材管理工作接受相关部门、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监督。(11月12日《北京青年报》)
“地方课程”教材是一种课程的补充,主要是体现地方特色的。“地方教材”和“统编教材”都是教材,因此,地方教材的编撰也不是小事情,必须要坚持思想性,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教学改革方向。要坚持系统性,整体规划“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形成整体育人合力,明确选择内容、呈现方式、开发程序等。
“地方教材”一个方面要突出地方特色,一个方面必须做到是“有益的补充”,这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但是,也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地方教材”编撰过于随意,或者说编撰的标准不高。“地方教材”涉及的范围很广,从目前情况来看,不仅有省级的“地方教材”,有市级的“地方教材”,还有县级的“地方教材”,甚至一些乡镇也会印刷一些“地方教材”。
由于“地方教材”的特殊性质,“地方教材”也出现了鱼龙混杂的尴尬,内容选取、结构安排、活动设置等等标准不一,甚至有的“地方教材”组织的编写力量不够,检验的标准不高,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错误,或者说起不到“补充教育”的作用。而最大的问题则是,一些“地方教材”连正规的出版刊号都没有,就是编写一下,找个普通的印刷厂就印刷了,直接导致了一些“地方教材”的质量下降。
北京市从保障“地方教材”质量的高度,出台的新规定明确指出:地方课程教材管理工作必须接受相关部门、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监督。这样的规定显示是需要的。“地方教材”不能仅仅是地方传统、地方民俗、地方文化、地方风物的简单收集,而是必须做到高质量、高水平,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本地实际,做到坚持前瞻性,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形成对国家课程教材的有益补充局面。
“地方教材”首先要按照“统编教材”的标准进行管理,也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核把关。其次来说,“地方教材”
地方教材必须接受社会监督,应该成为“新国标”,要让社会各方当“初审编辑”。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