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萌萌 王紫嫣 王睿妍 李念 徐文超(郑州大学)
近日,随着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增多,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杨康”“杨过”被带火了。因为谐音“阳康”“阳过”,这一表达开始在各大媒体平台泛滥成灾。甚至连“郭襄”都成了一种祝福,只因有人称“转发这个郭襄,你一辈子没有杨过”。
诚然,语言作为社会思维的产物,其产生发展都有特定的社会土壤。随着防疫政策顶层设计的变动,“堰塞湖”开始“泄洪”,原本离我们十分遥远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开始频繁出现在我们身边。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出现恐慌心理在所难免。
在恐慌心理的驱使下,从语言中寻求积极的心理暗示成了人们的“救命稻草”。人们通过谐音把对疫情的未知恐惧变成一种调侃,于是,“阳过”“阳康”应运而生。
“阳过”“阳康”的流行,本质上是以幼稚化表达消解疫情严肃性的一种手段。不可否认,或许这种称谓确实能带给人短暂的心理安慰,使人暂时耽溺于幼稚化的“文字美梦”中,但用谐音编织出来的美梦终究是虚幻,人们还是要回过头来直面现实。
此外,语言天然具有联想性,语言的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紧密相关。当我们讲“杨过”“杨康”“郭襄”时,就和我们讲“小洋人”“羊了个羊”一样,虽是调侃,并无恶意,却无形中使人产生与这些词汇字面意义相关的联想,甚至产生一种病毒更加“亲切宜人”的错觉。
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幼稚化的语言表达无益于事实的发掘和真相的昭彰。就像金庸在书写一部部江湖传说时,“杨过”代表的就是那个孤傲狂放、至情至性的浪子,“杨康”代表那个聪明机警却又争强好胜的小王爷,“郭襄”则是那个明慧潇洒的小姑娘。而当我们强行用这些词汇去完成疫情的严肃叙事,甚至发展出所谓的“互联网玄学”、大范围转发“郭襄”时,真正该被重视的事实被掩盖了,疫情的严肃性也被游戏化、低幼化的语言表达逐渐消解。
需要记住的是,我们永远无法通过修改语言来抵消疫情造成的灾厄。互联网玄学和谐音梗的表达终究是一针浮于表面的安慰剂,战胜苦难需要我们勇敢地直面苦难。而直面苦难,首先得从珍惜语言做起。
来源:红网
作者:袁萌萌 王紫嫣 王睿妍 李念 徐文超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