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飞 (河西学院)
近年来,为应对“数字鸿沟”,我国加快推动App“适老化”改造:在微信上用“大字号”模式聊天,看新闻,用“长辈模式”买车票,交电费……越来越多的“银发族”通过App享受数字生活的便利。虽然诸如“简易版”“大字版”“长者模式”等“适老化”模式的名称繁多,但App内页字号小,广告多,弹窗不易关闭等现象依旧困扰着老年人,“银发族”专用App,尤其是社交类App目前仍然缺乏。(9月29日《法治日报》)
如何推进“适老化”App,真正缓解老年群体需求,帮助老年人享受到数字时代的发展红利,仍然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当前,“适老化”改造正在逐步形成一种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明显加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并使用互联网。“老年网友”未来势必会在网络空间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且跻身主要用户群体。这就代表着将来的智能化电子产品销售市场以及应用软件开发市场需要迎合老年受众的需求进行相应的简化改造。
故而首先,App“适老化”进程应侧重市场导向。但困难在于老年群体之前对于电子产品及软件应用的功能“知之甚少”,所以这一人群对于App的熟悉,普及,应用与掌握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也就造成了部分企业前期投资不能很快见效,在运营周期内难以获利,自然“后劲不足”,最终退出研发市场。从数字化企业的“破局”角度来看,既需政策支持此类企业,也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坚持持续投入,保证后劲。才能使App“适老化”的成果得以显现。
其次,“适老化”也必须让网络空间“清朗化”。治理网页弹窗乱象,取缔一系列诱导下载链接,优化网络环境,简化界面对老年人能否上“放心网”十分重要。在模式设置上,不仅要有儿童模式、青少年模式,也应有名副其实的“老年人模式”,这一模式可以起到一个过渡作用,显著降低老年人对App的“使用门槛”,增加“上手度”,减少“劝退率”。
简而言之,推进App“适老化”进程,一是要推广普及智能App在老年群体中的使用率,简化操作方式,改善流程机制,增添相应的功能性、辅助性模块;二是推出具有专门人群导向的App,促使更多带有老年“专属化”印记的社交、应用软件出现,帮助他们融入网络社会。
同时,相关部门的协作必不可少,不仅要加强宣传教育,也要让法律法规“与时俱进,随时而新”。从制度层面保障网络运行的规范化,才能为App设计改进的“适老化”撑一把伞。应用平台也要完善网页运行机制,补齐短板,堵住漏洞,主动清疮;让诱导链接、虚假信息等不规范现象无隙可乘,为老年人的网络环境营造“清朗空间”。
“适老化”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大众参与,多方共建的过程。老人接触使用智能App需要一个学习周期,“适老化”应用的普及推广也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适老化”的改造工作不能急于一时,更应长效发力,久久为功。在发展战略上要注重“适老化”背后的社会效益,而在具体执行中则要看重效果。
总的来说,推进网络时代的“适老化”工作,首先在于适老氛围和意识构建,要体现老年群体在网络中的存在感。其次是措施,要落实到位,真正解决老年人在使用网络中的痛点难点。唯有打破“数字鸿沟”,才能让更多的老人享受互联网与数字化时代下的发展成果。在智能化浪潮下尽可能不使“银发族”掉队,才能加快数字中国的建设。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