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自强(湖南工业大学)
近期,伴随着湖南桑植一中校长接受采访表示女孩状况良好,以及微博平台对多个涉及对女孩不当言论的账号进行阶段性禁言处罚,这一“高三女孩热血发言燃爆全场”的火爆话题及其所引发的争议算是落下帷幕。但复览本次事件,笔者认为,部分扛着“道德正确”大旗,靠着“混置逻辑”,泛滥地喊出“她除了刷题没有其他的途径”“不要拿自己的经验对别人指指点点”等惰思话语的人,和因为网络暴力而被禁言的人一样,都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理性氛围营造。
在这一事件里,除了部分对女孩的人身攻击,不乏有从女孩上升到对于整个教育体制反思的言论,而这也正是这些惰思话语的语境。这样的语境让部分网友跳了出来,大喊着“你不是中式教育的产物?”“她不刷题还有更好的路吗?”,他们用一个个在语言学里就带着强烈诘问语气的反问句,堵住了一个个本可继续下去的理性对话与思考。
首先,上述的言论在逻辑上混置了“个人困扰”与“社会议题”。社会学家米尔斯曾将人的困扰分为“来自周遭情景”的个人困扰和“关乎社会结构”的公共议题,他告诫我们,我们许多的个人体验,往往都是由结构性的变化产生的。在此次事件中,部分对于社会、教育的反思与讨论早已脱离对这个女孩的个体讨论,而是上升到了这背后的“社会议题”层面,而所谓“不应对女孩指指点点”的诘责则还停留在“个人困扰”层面,两者对话无异于“鸡同鸭讲”。
其次,这种有待商榷的“道德正确”有着较大的破坏性。这些站在高中生立场的理论,在经过媒体的报道、对女孩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被处置之后,具有了某种道德上的“正义感”和“正当性”。自以为只有“我”才是站在高中生们的立场之上,进而将“网络暴力”的边界扩大,仿佛唯我之外皆网暴。从结果看,这种让所谓的“道德正确”并不能从实际上解决问题,只会让异议之声暂时被沉默,等待时机重新占领舆论。
再次,这种言论将一种合理性上升到一种真理性,并渴望垄断对于这一事件的解释权,以所谓“真理在握”之态否定其他的合理性,这本质上是一种惰思和一种麻木。以一种并无建设性的“除此之外还能怎样”的话语,肯定现实的情况,而认识不到部分超越这一事件本身的反思、批评所具有的建设性,无异于一种麻木,也是一种以为“互联网可以只有一种声音”的幼稚、无批判性思维的“宝宝心态”。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所说,批评(反思)是否定而不是肯定的,它处于不断地与显示秩序作斗争的过程中,其目标是促进发展,引导社会走向公正。
最后,一个很难否认的现实是,有许多社会事实和这次事件所涉及的以高考为代表的教育问题一样,暂且就处于一个“除了这样,还没有更好的办法”的状态。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任何社会现象都是背后诸多元素相互妥协的一个稳定状态,这种妥协是暂时的,也不能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就去嘲笑、讽刺阻止那些寻找更好办法的人,而应该在协调沟通中去构造未来的世界。正如史学大家许倬云所说,要有一个远见,超越未见。
以我所学专业新闻学为例。想起之前复旦大学翁之颢老师分享的故事:媒体人的职业生涯就是被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填满的。上周课前有同学说,因为要做新闻评议的作业,看了很多新闻,一周都处于对某些媒体的愤怒和失望中,想问这个专业还有希望吗?我想了想,“希望就在你此刻的愤怒中”。
这个故事可谓振聋发聩。的确,有太多事需要愤怒、需要建设性的反思,而不是麻木。不能仅用一句“这已经是最好办法了,还能怎么办呢”就在“道德高床”上躺得心安理得,关于事件的深层部分还值得更多思考与讨论。
来源:红网
作者:陈自强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