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丽宇(山西传媒学院)
11月13日,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石飞河部分摩崖造像被涂色引发网友广泛关注。11月15日凌晨,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发布通报称,经初步调查,2023年11月6日,四川省阆中市居民李某华委托巴中市南江县赤溪镇金银村村民王某国(李某华之母)请高塔镇射洪寨村民岳某邦对石飞河部分摩崖造像涂色“穿衣还愿”。事件发生后,当地立即对现场增加了保护措施,防止不当行为造成二次损害。同时,公安机关正在依法开展调查。(11月15日 澎湃新闻)
村民一心想“还愿”,却没想到酿成大错,这实在是好心办了坏事。据四川观察报道,有关该造像的一份报告显示,石飞河摩崖造像历经北魏晚期、初唐、武周、中晚唐四个开凿阶段,保存较好,其中北魏晚期造像为巴中首次发现,对完善巴中和四川石窟造像序列,探讨南北佛教文化艺术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这对于摩崖造像来说就是一场“文化苦旅”,村民的无知和自作主张,相关部门监管不严谨,造成了摩崖造像被浓妆艳抹的惨状。该事件发生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愤慨,许多文物爱好者纷纷为这种迫害文物的行为感到痛心。同时,也引发了大众对于文物保护的反思。像摩崖造像这样的乡村文物,相关部门的关注度低,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到位,难免受到无知之人的损坏。所以,保护好乡村文物是一个必须重视也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大部分村民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对于乡村文物保护的积极主动性差。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发宣传单、设置宣传画、张贴宣传标语等各种形式,在乡村社区、校园广泛宣传,潜移默化地增强人民群众对于保护乡村文物的责任感,发挥群众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同守护乡村文物。
其次,要扩大文物执法机构队伍,加大工作保障力度。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干,文保部门需要引入大量文物保护相关人才,加大文物日常巡查力度,密切关注到田野里不可移动文物的现状,加强对于乡村文物的保护管理。
最后,国家要重视,给予相关政策和足够的资金支持,切实保障人员、经费、设备、车辆等必要的工作条件,努力探索文物保护新手段新途径,可以投入先进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监测,让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对文物进行专业的修复,从源头杜绝村民乱修乱改行为。
文物有级别,但出身无贵贱。不管是什么文物、不管在何处我们都要一视同仁,它们都是历史的物质遗存,是我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和重要载体,我们要共同行动起来,努力保护文物,让文物少走“文化苦旅”,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从文物中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苏丽宇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