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溶(中国人民大学)
最近,微博不动声色间推出了“查询访客记录”这一功能,该功能目前处于内测阶段,且仅对SVIP和VVIP用户开放。虽然微博的这一举动悄无声息,也并非针对所有用户,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网友表示,再也无法视奸前任和前前任微博了,有网友连夜发布“免责声明”,更有甚者,直接注销了微博账号。
“不想被看见”是一种应当被尊重的权利,将原先藏于幕布之后的用户,用新的功能推到前台的聚光灯下,剥夺他们用于隐身的外衣,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于权利的侵犯。随之而来的社交焦虑,折射出现代社交平台究竟应当遵循怎样的准则、保持对用户怎样的尊重的重新思考。
有网友戏谑,微博推出可以查询访客记录的功能之后,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使用QQ空间的时代。反观当初,人们在使用QQ空间的时候,却似乎并没有这种强烈的“被视奸感”。这非但是因为QQ空间更类似于个人的私域空间,也是因为横行于网络的键盘侠在当时尚未猖獗肆虐、网友表达自我时也没有过多的展演。当今众多的社交平台则更像是拉上幕布的舞台,隔断了个人私域,人们在看似无人知晓的空间中,用匿名的方式发表观点,或有或无地期冀着来自于远方的共鸣,这非但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与网络空间边界感的构筑,更是一种对自我的保护。
而众多网友提到的视奸行为,则打破了微博用户处心积虑构筑的边界。视奸本身带有着隐晦的贬义,好似在网络空间的一种虚拟偷窥。平台和公众对于视奸行为的默许,也许正是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准则映射到网络社会中的一种形变——它维系着视奸者和被视奸者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并用匿名隐藏的方式保护之。这种行为虽然有违双方平等的社交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但它与偷窥在本质上还是有所区别。只有在用户发布信息时选择公开可见的情况下,视奸者才能“有机可乘”,这种行为并不能与侵犯个人隐私的偷窥行为划上等号。视奸行为源自于人的窥探欲,但并非所有窥探欲的出发点都有违道德。不想被自身所关注的人看见,本身也是一种“隐私权”,匿名访问也是对自我的保护,和一种值得尊重的权利。
现在,微博平台却要收回用于保护自我的匿名披风,用户在一夜之间被迫上交藏于暗处的权力,平台则用贩卖的方式将他们的网络行踪推至舞台的聚光灯下。网友争论的缘由,无非在于视奸者为暴露行踪的可能而焦虑,被视奸者也同样为着可能存在的偷窥而苦恼。但无论平台用户所持立场如何,平台都应当对用户做出相应的保护和尊重,而非在为了谋取利益之下将用户的情感和自我保护的权利弃之不顾。平衡双方乃至多方的需求,是一个大众社交平台管理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交平台未来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
查询访客记录功能,对平台而言是谋取利益的一种渠道,但它也不免成为了每个个体都应当考量的议题。在网络个人信息越来越趋于公开透明的当下,如果说匿名发布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那么匿名访问自然也应当是一种值得尊重且受到保护的权利。既然允许用户用匿名的方式保护自己发布的内容,那么就应当对于用户想要隐藏的网络行踪给予同等的保护。
来源:红网
作者:陈溶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