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昂(吉林大学)
近日,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走红,“90后”越剧演员陈丽君、李云霄也火遍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引发热议。(11月14日 央广网)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戏曲等传统文艺确实陷入发展瓶颈乃至生存困境中,谁能想到,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戏剧也在打破代际隔阂,向不同圈层和年龄的受众展现其独有的魅力,宛如枯木逢春、再生新芽。从汲取话剧创作经验提升越剧剧种品格,再到此次推出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历经百年风雨的越剧,正在一代又一代越剧人的努力下求新求变,其“宾客盈门”的破圈之路值得学习借鉴。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越剧《新龙门客栈》之所以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将经典与时新相结合。一方面,在选题上瞄准经典武侠IP,并从年轻人的视角进行创作,用充满现代感和时尚色彩的表演形式,使诗意化的武侠故事与演员们唯美的表演相契合,牢牢抓住了观众们的“心”。另一方面,紧跟潮流,采用流行的环境式演出模式,通过演员与观众互动等方式,让观众不再被动接受剧情,而是全身心沉浸在演出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剧情故事,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同时,陈丽君、李云霄这些新一代表演者在年轻人群体中的走红和出圈,也带给我们新的思考:“人”是保持戏曲艺术持续发展的活力之源,如果没有年轻人的参与,无法真正实现传统戏曲的繁荣发展。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如果没有好的人才,好剧本出不来,表演艺术家出不来,好的导演出不来,那又如何吸引年轻人呢?只有让人才持续涌现,才能打好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的“基底”。这启示传统戏曲从业者除了要与时俱进,创新贴近当代年轻人生活和符合他们审美价值的内容,更要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通过“老一代”与“新一代”共同研习、同台演出等方式,形成“老中青”齐上阵的人才梯队,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共同努力。
当跌宕婉转的越剧唱腔在各类社交媒体响起,当陈丽君扮演的“玉面郎君”贾廷和李云霄扮演的金镶玉在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获得大批年轻观众的喜爱,我们也要看到,正是通过互联网传播渠道,《新龙门客栈》的辐射力才能不断扩大。近些年,越剧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借助“互联网+”的快车,不仅有越剧院团机构在抖音上线《红楼梦》等传统剧目,还出现了《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在年轻人中掀起一股“越剧热”。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也应该顺势而为,借助数字化技术的翅膀飞出新高度,这对打破戏曲创新的边界、实现传统与新潮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新龙门客栈》的破圈并不是一时的运气,而是来自其百年传承的积淀与底气,任何曲种要想经久不衰,终归要靠作品说话。真正的“好作品”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也是为何越剧能在当下实现突围破圈,俘获大批年轻观众。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之路既任重道远,也大有可为,未来,我们乐意看到更多的优秀戏剧表演者走向观众,也希望更多的传统戏曲走进千家万户,这样的破圈多多益善才好。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一昂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