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如洁 (湖南师范大学)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这是《童年》中的歌词。可现在等来了下课,却可能等不来游戏而只能被“圈养”在教室里。最近,山西一位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越发严重: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但是学生表示也很无奈,“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11月3日《山东商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只从老师和学生身上找原因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思考更深层次的因素。以往的课间十分钟,是属于学生的幸福时光。犯困的同学可以补个小觉,无聊的同学可以说说八卦,嘴馋的同学会飞奔到小卖部……而现在,绝大多数的同学只是坐在教室里,复习着上节课的知识点和准备下节课的内容。当然,课间坐在教室里不只是学生,可能还有老师。部分学校要求,老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动向,不能让学生磕着碰着受到伤害。如果老师不在教室里,还会有监控盯着学生。试问,在此类目光的注视下,学生还敢敞开心扉,快乐玩耍吗?老师在课间坐班,学生煎熬,老师疲惫。其实,许多老师也并不想这样做,可是学校的规定使得他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安排。但这样的规定往往不是学校管理者心血来潮制定的,而是基于一定的事件。比如学生嬉笑打闹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磕出一点伤口。在此情况下,部分家长便会闹到学校,认为学校没有照顾好他们的孩子。这样的事发生的多了,学校便采取措施,通过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以及减少学生活动的机会,来避免学生受到伤害。
这样做真的好吗?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固然没错,但这必须建立在他们身心健康的基础上。《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教育部规定,中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但事实上,大多数中学生每天八点不到就到校学习,晚上接近十点才放学。这样高强度的学习,如果没有适当的放松,学生又怎能健康成长呢?长时间被“监视”,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被剥夺的活动时间,不利于学生身体的成长。限制课间活动,不只是束缚了学生的身体,也压抑了学生的心灵。
如何改变现状?突破的关键不在于老师和学生,而在于家长与学校。家长过分担心孩子的安全,学校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要学生在学校受一点伤,学校往往撇不清责任,即使事件可能只是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在此方面,政府可发挥其作用,对于学生在校内受到的伤害处理措施进行更详细的解释,如果万事都由学校担责,那只会将学校的手脚越束越紧。同时,注意保险的完善。意外伤害保险的存在,可以为学生在学校的安全增添一分安心。于学生来说,学生可以更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课间时间被占据的情况,不只是因为学校想约束学生们的行为,更多的是由于拖堂行为的存在。短短的十分钟,老师一拖堂,留给学生的时间就更少了。部分学生由于担心上厕所时间不够,便选择憋着,长此以往,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学生有生理需求,这很正常,应勇于诉说自己的想法。老师了解后,也不能因为此事而苛责学生。良性循环之下,至少可以使学生的小小需求得到满足。
学校与家庭的矛盾一时之间难以完全解决,学生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课间自由的权利。但我们应该明白,在长时间的学习之中,短暂的课间自由是学生该拥有的闲暇时光,课间自由的权利需要被看见!
来源:红网
作者:银如洁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