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喜庆
各地近年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农村基础设施短板逐渐补齐,受到基层干部群众欢迎。但与此同时,某些设施中看不中用,或者荒废闲置,不仅造成资金资源浪费,也会影响农业生产开展。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不能发挥作用而“睡大觉”,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存在安全隐患等现实难题,让民生项目陷入尴尬境地,其危害不容小觑。(6月13日 新华社)
随着农村民生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足功夫,期待水、电、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真正发挥出利国利民的实效。但与此同时,某些农村基础设施“睡大觉”,不仅造成资金资源浪费,也会影响农业生产开展。
但有些地方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本来用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础设施,却存在重建设、轻运行,甚至建而不用等现象。一些地方的配套管网没有贯通,长期不能正常运行,有的机井房等长期闲置未使用,成了摆设。个别地方急于求成,规划不科学,工程设计存在缺陷,没有出台运行维护资金保障方案,日常运行难以为继,兼之缺乏运行维护人才,设施维护不好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治理效能。面对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农民只能摇头叹息。
农村基础设施建而不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地方干部把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凸显政绩的工具,满足创建指标、应付上级验收时装样子,至于运行效果如何、是否发挥作用就忽略不计了;二是农村基础设施与当地运行条件不匹配,在建设过程中未本着贴近实际、贴近服务的原则,造成财力、物力、人力的巨大浪费。
因此,要改变将农村基础设施“睡大觉”,需要党委政府坚持以实际利用效果为导向,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切实杜绝基础设施“晒太阳”的现象。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念,防止出现基础设施成为面子工程的现象发生。领导做好实地调研,科学规划和决策,使基础设施真正成为百姓的“民生工程”。对建而未用“晒太阳”的基础设施,指导制定详细运行方案,让现有的基础设施“动”起来,切实发挥其效益。加大基础设施的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管和维护制度,明确管理责任,让基础设施运行有人管理、有人监督,真正让设施“活”起来。
来源:红网
作者:胡喜庆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