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反击性骚扰的“24小时案例”值得双向肯定

来源: 红网 作者:都大伟 编辑:张瑜 2024-07-23 19:51:51
时刻新闻
—分享—

□都大伟

7月21日晚,一名自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的女性在B站、微博等平台发布视频,称其导师王某某对其性骚扰并强制猥亵。7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在第一时间展开调查,并于晚间发布了情况通报。通报称,视频中所述内容属实,并给予了王某某开除党籍、撤销教授职称、解除聘用关系等处理意见。(7月22日人民网)

这位博士生的举报做法和中国人民大学处理舆情的及时反应,都值得点赞。无论是从反击性骚扰的角度,还是从舆情应对的角度,这起在24小时之内发生并结束的新闻,都是一个教科书级的优秀案例。

近年来,高校内导师和学生发生矛盾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即便是局外人,对部分博导安排学生做不合理工作、怠于指导学生甚至阻碍学生毕业的极端个例,也有所耳闻。《三联生活周刊》早在若干年前,就曾对这种象牙塔内“隐秘的权力”的滥用作过封面报道。这种“隐秘的权力”滥用的表现之一,便是男导师对女学生的性骚扰行为。性犯罪本来就难以取证,如果和高校导师对学生的不对等关系相叠加,性犯罪就会变得更加隐秘,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让象牙塔成为教师对学生性骚扰的温床。举报性骚扰,主客观上其实都不容易。

在这个意义上,当事人的举动是勇敢的,也很智慧。她整理了证据,并运用了行之有效的媒体传播方式,这一切也基于一个合理的判断:今天,对性骚扰“零容忍”的态度已经成为大多数机构和民众的共识;对性骚扰“零容忍”的大众心理认知建设,已经日趋成熟——这些要感谢最近几年来有关部门、法律从业者、媒体记者、影视工作者和有着朴素正义感的民众的共同努力。这起举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了妥善的处理结果,是整个大环境的胜利。

中国人民大学的反应处理,迅速及时,也同样可圈可点。弱传播的定律告诉我们,越是弱者,越会在舆论世界卷起风暴;一个负面舆情,甚至堪称是一个天大的负面舆情来了,一个身居强势地位的组织该如何应对?如何过好“互联网这一关”?要知道,一个负面舆情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后续舆情,可能会反噬组织自身;拖拖拉拉不给结论,记者就会前来调查,有的组织甚至因此滋生出对外口径不一致的混乱。但中国人民大学的做法,就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舆论课:不逃避问题,不模棱两可,不打官腔,不玩文字游戏,第一时间专人调查,第一时间通报结果。这样的舆情处置,才是民众想看到的。

但是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呢?成熟的法治思维应该是这样:面对这样的法益侵害,可以选择走刑事诉讼(猥亵引发的人身犯罪),也可以选择走民事诉讼(性骚扰引发的侵权责任),在犯罪事实或侵权责任一锤定音后,再根据相关条例给予解聘等处分。当事人则选择了网上举报这条路,这就使得对王某某的处理顺序反了过来,先解聘,再交给司法机关处理。这样的顺序,虽然以最快速度给了当事人交代,但也折射出线下举报通道不通畅、师德失范举报和惩处机制不健全的弊病,这也是值得中国人民大学和其他组织反思的。

“24小时案例”固然优秀,但我们依然希望,这样的案例故事,能被转化到一个有序的举报机制中,让更多受到不正当对待的女性不再需要手举身份证、不再需要曝光自己,就能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就像很多家庭困难学生,不再需要公开“哭穷”,就能得到高校每个月偷偷往其饭卡里打的补助一样。我们期待着那一天。

来源: 红网

作者:都大伟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1/67/1412742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